外记 二十五 司马子元

  !

  曾经好奇,如果篡位的是司马昭而不是司马炎,司马师还能不能得到景皇帝的追封。毕竟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大度,或者说,愿意和稀泥充好人。不过再仔细一想,便觉得这个问题实在没水准。司马师没有儿子,给他上个尊号又有什么实际的关系?这种博名声的好事向来是司马昭会做的,就像他说“此景王之天下也,吾何与焉”,真心假意不知,却作足了秀。

  从后人的角度看,灭蜀,平吴,称帝,这些司马师应该都做得到。而真正让人慨叹玩味的,是如果司马师迟些年过世,他的精明强干,他的风流俊逸,他的阴鸷刚恨,能将他的帝国带到何等高度。晋朝往后的一切,所有的历史,是否都得改写?

  司马子元,这是个有故事的人。

  师。军也,众也。提起司马师这个兵家气息十足的名字,再联想到他出生时那个风云际会的建安十三年,很多人或许会不由自主地将“师”字与大名鼎鼎的赤壁之战联系起来,并同时感慨这个巧合确实附会了天命,预示了景皇帝一生长于弓马死于刀兵的宿命。

  很恢弘,很大气。然而,在我看来这个“师”字所代表的杀戮征伐,或许有那么几分啼笑皆非。

  司马师的父亲是司马懿,司马懿一直不想出仕,与张春华一起高湛的演技瞒过了很多人,不知建安十三年司马师的降生让曹操识破了奥斯卡影帝司马懿的演技。

  师在古汉语里有官、长、首领的意思,子元的元又意味着为首、开端。想来是司马懿对长子期望挺高,纵然做不到权倾朝野位极人臣,也得出人头地一番作为,不没家风不辱先人。显然,这应该才是对司马师名字的正解。

  凭河内司马氏这个名号,司马师可以说是系出名门的,良好而严谨的家教通过司马朗传中的“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可见一斑。从司马懿日后一直笃定地将司马师定为接班人的举动来看,可以说他十分受父亲器重,没经历过什么夺嫡争宠的日子。母子关系上,张春华逝世司马师居丧以至孝闻,司马、张二人吵架张春华气得绝食司马师和几个弟弟陪着她一起饿肚子,看来感情也很好,相处十分和睦。一言以蔽之:小司马师生活在一个爹疼娘爱的优越家庭。

  司马师的童年生活是很美满的,目前来看生在司马世家的司马师何其幸运。然而后面的日子,司马懿的身份给司马师仕途上、生活上带来的好处,坏处,还有许多许多。

  与日后的阴冷强势不同,司马师的青年时期,可以说是相当的风流倜傥。晋书记载他雅有风采,想必也是翩翩公子风度不凡一转头迷死不少女生的帅哥,而且下句接的是“沉毅多大略”,估计是气场超强相当拉风的型男。往后的几句很有意思,“与夏侯玄、何晏齐名”,裴松之补充,魏氏春秋曰“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亦预焉”,然后就直接突兀地出现“景初中,拜散骑常侍”。

  那么终魏明帝一朝,司马师什么值得书写的地方都没有吗?毕竟景初三年魏明帝驾崩时,他已经三十有二,再不算年轻了。

  众所周知,夏侯玄、何晏等人在曹睿当政时郁郁不得志是因为那起著名的“太和浮华案”,魏书·帝纪三只用了很简单的一句四年春二月下了某道诏书带过,太和六年的集体大罢官干脆没写,其他几位当事人的列传中零零散散倒是拼凑得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总之夏侯玄、何晏、诸葛诞一大堆日后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名盛于时”是在干什么地球人都知道,魏氏春秋中的“预”字也用得玄妙,何晏还评价说“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太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看得出哥仨相当铁。于是我不得不十分怀疑*司马师当年也是浮华友的一份子。

  老爹常年在外打仗不在身边教导,自己作为重臣之子从小被人吹捧惯了,家庭生活幸福用不着葬花叹气,家里金山银山供着也没什么“路有冻死骨”忧国忧民的重要使命感。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扯皮,喝喝酒写写诗比比富,多么风雅多么有趣!(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大概对于出身优越的青年司马师来说这也是人之常情,或许他也没想到,这样聚聚会侃侃大山会换来太和六年对他们这群人的仕途几乎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一纸谕令。

  那年他二十五岁。

  从晋书的直接叙述和何晏的评价里都可以看出司马师很会动脑,很善于分析问题。可以肯定,这样的变故一定引起了司马师及其深刻的反思。好友夏侯玄和何晏拖他下了这趟浑水,想必他是怨恨的;魏明帝自己骄奢*却像模像样的禁浮华,想必他是鄙视的,也引起他对政府的怀疑;董昭都快入土的人了还不消停上道折子折腾他们,想必也滋长了他的叛逆之心。司马师能“沉毅多大略”,能让人看出“成天下之务”,必定事业心很重,重到对一时年少轻狂无尽的悔恨,重到想清楚谁是罪魁祸首,重到他终于意识到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所追求的。而我们是否也可以设想,这时候老狐狸司马懿也开始从旁提点:夏侯玄和何晏是皇亲国戚,他们的仕途不会被永远堵死,但你的身份不一样,不要以为你爹奉命辅政你就变成“体制内”了,咱充其量也就是高级打工的,你爸不是李刚……

  从实际行动中可以看出,夏侯玄、何晏、李胜、丁谧、邓飏、毕轨等浮华友在日后依然交往甚密,而司马师则完完全全淡出了这个圈子,甚至彻底站在对立面

  这就是一个文青,怎么由对社会的不满变成一个愤青,再变成一个*主义者的。

  司马师为年少付出了代价,也在深思中完成了蜕变。

  司马师的爱情,他的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