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归家

掉衣物,在试了试水温后,亦进入了汤池,坐在鲁阳乡侯的对过。

  不得不,看上去是父子同浴的温馨场面,但赵虞着实感到有些尴尬,他四下张望,以躲避父亲目不转睛看着他的视线。

  不知过了多久,鲁阳乡侯忽然开口道:“虍儿,这次出门,你的表现……很好,为父亦不否认,你这次帮了刘县令、帮了为父许多,不过你不可骄傲,你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像你这般幼年聪慧的,以往也不是没有,但大多都因为骄傲自满,最终泯灭众人。”

  ……像我这样的?以往也曾有?

  赵虞看了一眼父亲,心中并不相信。

  倒不是自满骄傲,只是他纯粹不相信这底下还有与他相同境遇的人。

  鲁阳乡侯似乎是从儿子的目光中看出了什么,轻哼道:“你不信?……哼,为父还记得十年前吧,下忽然有传闻,据有一个叫做‘杨定’的人,八岁之龄便能博览全书,无人能与他辩论,随后被当朝太师收为弟子……你比得上么?”

  见父亲一副训诫的口吻,赵虞自然不会顶嘴,老老实实道:“孩儿比不上。”

  这个回答,似乎有些让鲁阳乡侯意外。

  我是不是得过重了?

  略一犹豫后,鲁阳乡侯咳嗽一声道:“方才所言之人,为父也只是道听途,底下是否有这个叫做杨定的奇才,为父亦不清楚,为父只是想告诫你,这下很大,切莫因为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明白么?”

  “孩儿明白。”赵虞点零头。

  见素来顽劣的幼子如此乖顺,鲁阳乡侯尽管嘴上不,心中也着实有几分高兴。

  也是,为人父者,有几个不指望儿子出色的?

  但凡为人父者,都会在自己孩子身上寻找自己年幼时的影子,倘若孩子像年幼时的自己,或者在才智以及某些方面更出色,那么作为父亲的都会感到高兴,更加亲近子女;反之,则会失望,虽然不至于疏远,但也不会过多亲近。

  以往顽劣的赵虞,就是绝佳的例子。

  不过,自从赵虞前些日子从树上摔下来之后,鲁阳乡侯亦感觉这个幼子出现了翻覆地般的变化,虽然他毫不相信什么荒诞邪,但也无法解释这个幼子怎么会突然变得那么聪明。

  比他……唔,只比他稍稍差一线了。

  基于这一点,才有鲁阳乡侯方才耐心的训诫。

  训诫过后,鲁阳乡侯背靠汤池,闭着双目道:“此行,顺利服了汝水诸县,钱粮、人手的问题皆已解决,差不多再过十日,汝阳、阳热县的钱粮、人手,便会陆续抵达我鲁阳县,介时,我鲁阳县也就可以实施你所的‘以工代赈’……”

  听父亲似乎有跟自己详细聊聊这件事的意向,赵虞便问道:“爹,听刘公,你们打算挖一条河渠?”

  “唔。”

  鲁阳乡侯闭着眼睛解释道:“我鲁阳县,其实有河经过,这条河叫做沙河,自西南而来,往东北而去,县城一带的农田,我乡里这边的农田,全赖这条河流,才免遭干旱,不过,在县城的西北侧,我鲁阳县仍有一半以上的土地无法利用这条河流引灌,那里也是旱情最严重的地方。因此,刘公与为父商量,准备挖一条河渠,连通北边的汝水与县南的沙河,从汝水引流,最后使其流入沙河,这条河渠,将直接从我鲁阳县的中心穿过,只要这条河渠修建完毕,我鲁阳县便可彻底摆脱干旱,从此无需再为此困扰。”

  “从汝水挖到我鲁阳?”

  赵虞吃惊地睁大了眼睛。

  要知道他前几日才跟着刘緈、鲁阳乡侯去过汝水诸县,当然知道汝水距离鲁阳县有多远,毫不夸张地,这条河渠实在是一个不的工程,也难怪刘緈与鲁阳乡侯此前迟迟不敢叫人开工。

  但通过鲁阳乡侯的描述,赵虞也明白这条河渠的建成,对鲁阳县究竟具有怎样的帮助。

  那简直是翻覆地的变化!

  想到这里,赵虞由衷称赞道:“这真是太惊人了,这条水渠……对了,爹,你与刘公想好给这条水渠命名了么?”

  “呃……”

  不知为何,见问到这事,鲁阳乡侯忽然显得有些不自然,直到赵虞反复询问,他这才不耐烦地道出了真相:“璟公渠。”

  “璟公渠?为何叫璟……哦哦。”

  赵虞愣了愣,旋即恍然大悟。

  再看向父亲时,他脸上亦浮现出几许不怀好意的窃笑。

  他故作信誓旦旦地道:“为了这个渠名,孩儿什么也要助您,助刘公一臂之力!”

  “以为为父只是贪名么?哼!”

  看着暗自偷笑的儿子,鲁阳乡侯首次在儿子面前无法维持父亲的威严,恼羞成怒般起身迈出了汤池。

  不错,鲁阳乡侯姓赵名璟,这条河渠,便将以他命名。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