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零章 彭城军议
sp;西边的昭国就更不必提了,两国在三家分晋之后就一直是此消彼长的格局,魏国落到如今的境地,大部分都是拜这个老邻居所赐。
东边的齐国虽然是新君继位,但凭借在伐燕之中的表现,齐军已经被视为能够与赵军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强军了。
而且因为远离大昭,又没有在与对楚国的战争中消耗太多,各国恍然间才发觉,齐国竟不知何时拥有了不弱的军力。
割土于楚,本被视为齐王的懦弱表现,然而事到如今,原本割让的土地早已被齐王建凭借此次列国伐楚而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归,一来一去之间,齐国竟是没有花费多少,就平白将燕国几乎整个吞入腹中,国力大胜。
对外连战告捷扩土千里,对内除去权相整顿吏治,齐王建在国中的地位从原本因为接连的远征失败而降到冰点的威望,一时间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
赵、魏、齐三国的新君,竟都是令国中振奋的局面。
相对而言,继位最久,年龄却最小的齐王建反而是最令人期待的。
于是四面看了一圈,若不能在此次伐楚之战中趁机攫取足够的利益,伐楚之事一国,魏国接下来的局面几乎就是当日韩国的重现。
因此相比于只是渴望战功的赵国将领,魏国将领更是有着为国家生存而战的心思,对于伐楚的热情更为高涨。
自然而然,当扶苏让所有人“畅所欲言”之后,所有人都将目光对准了代表两军的两位。
魏国的龙阳君,还有赵国的赵括。
原本以为不过是扶苏的托词,如今看着情况,却真的有让大家畅所欲言的意思,这令赵括稍有吃惊。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虽然不知道扶苏究竟是何等打算,但既然要说,那赵括说就罢了。
“此战可胜,齐王的帮助不可忽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括以为,我军也当东向,一方面将楚国北境清扫干净,一方面也可以帮助齐王方面。”
此言一出,赵国方面自然都点头称是,魏国方面却不同意了。
话音刚落,龙阳君便出言反对,“诸位不要忘了,伐楚之战的目的是在于为楚王正位。如今项燕新败,楚国北疆防守薄弱,正是兵临寿春的大好时机,怎能引兵东顾,白白错失良机呢?”
扶苏与樗里偲又对视而笑,心道果然如此。
因为隔了个魏国在,得到的土地也不过是飞地而已,而且赵国扩张的重点一直是在东边和北边,因此对灭楚的兴趣并不太大。
赵国之所以要参与伐楚,瓜分楚国土地人口只是一个方面,更多是为了防止自己被孤立,以及更重要的是,不能让齐魏,尤其是齐国在此战中获利太多。
对于昭国的获利,则是他们想拦也拦不住的,所幸就不去想了。
在被狼追的时候,你如果跑不过狼,就跑过其他同伴就好。
而魏国自然是要在此战中狠狠从楚国咬下一口肉才行,如果能够趁势将楚国平灭,即便让昭齐分去了大头,魏国至少也能喝上肉汤。
而且一个四分五裂的楚国,也有利于魏国的生存,乃至于扩张。
除了对魏国有利之外,魏王个人对于此战的期待同样很高。
相比于御驾亲征大胜,又在北疆扩土逞威的赵王成,还有虽然年轻,却在外交和内政上都斩获颇丰的齐王建,年纪最大却继位最晚的魏王敞却似乎并无任何建树可言。
安邑之战大败可以说与他无关,但三国和谈后割去的大片国土,却都要算在他的头上了,虽然这同样是有信陵君一定要兵出轵关的原因。
而在国中支柱信陵君魏无忌转封山阳之后,两人之间几乎已经摆在台面上的分裂,更让魏国本已风雨飘摇的局势更为恶劣。
虽已有严令,但国中富户与边民的逃亡,已经让魏敞头疼不已。
士子纷纷离开原本被视为文璀之地的大梁,更让魏王敞压力骤增。众所周知,战国时代便是人才的时代。
失去了士人的支持,魏国更是雪上加霜。
因此无论是为了个人威望考虑,还是对魏国未来局势的考量,魏王敞,以及龙阳君在内的所有魏将都急需在伐楚中争得最大的利益。
而还有什么,能够比顺势灭楚,能给魏国带来更大利益的呢?
若非单凭魏军难以攻陷势必集结了楚国最强防守力量的寿春,龙阳君甚至已经通过魏王的密令,率领剩余的魏军脱离联军而独自南下了。
反正联军的既定战略已经完成,龙阳君也不认为昭王会在这样一个昭楚对峙的关键节点因为自己的脱离联军就对自己如何。
各国联盟的意义对昭王政而言甚至比单纯的伐楚更为重要,这一点,精于外交的龙阳君虽然晚了些时日,终究还是看出了端倪。
那么该如何利用这个联盟,以及利用昭王政希望维持联盟的态度来为魏国谋利,就将是龙阳君在伐楚之战以后,要与魏王敞好好思量与考虑的了。
能够比他人更快上哪怕是半步搭上昭王政所领的快车,对于魏国,尤其是此时的魏国而言是难得的好机会。
两边都表明态度之后,互相争辩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