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九章 楚王一梦

觉就知道为何他的两位亲人是如何死的了。

  同时,他也知道了郑袖的目的。

  郑袖想要楚王死。

  不用祝觉有多么精妙的政治敏感度,他都能猜得出郑袖鼓动楚王赴武关与昭王会面的意图。

  这个蛇蝎美人已经不满足于通过掌握楚王来间接掌控楚国局势了,她需要一个更方便趁手的媒介,一个更听话的傀儡。

  还有什么媒介会比自己的儿子更好呢?

  然而即便他将自己的猜测说给楚王,又有何用吗?

  在对楚王的忠诚和自己性命的选择题中,祝觉不认为自己有得选。

  寝宫中,楚王正合衣坐着。

  灯火映照在熊槐的脸上,苍老却依然不怒自威的面容此时显得有些呆滞,往日里令人望而生畏的神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却是祝觉从未见过的迷茫。

  自从梦中惊醒以后,楚王熊槐就一直这么坐着,双目无神地瞪视前方虚无之处,似在发呆。

  宫人无人敢上前叫醒喜怒无常的楚王,于是在行礼见过大王之后,祝觉偷偷抬头却见楚王毫无反应,又不敢擅自起身,便只能继续跪着,等楚王从沉思中醒来。

  然后希望他不会就这么又睡过去。

  熊槐的确是在发呆。

  但他当然并不是在放空思绪。

  相反,熊槐的脑海中满是对朝会上各方言辞的分析。

  熊槐当然并非偏听偏信的庸主。

  能够让楚国在自己手上无论国土还是战力都达到顶峰水平的人,怎么可能是庸主。

  熊槐最先分析的人,当然还是他一力重用的左徒屈原。

  白日里,屈子那番慷慨激昂的言辞,此时想来仍是振聋发聩。

  “若王上执意要抛却楚国社稷,那就请立太子为监国,若王上一去不得归,我等便立刻推举太子为王。”

  听屈子这意思,他是一点没认为昭王真的打算与大楚,与熊槐真诚会盟的。

  这让熊槐有些羞愤。

  虽然年龄虚长昭王政几岁,然而在与这个妹夫的交锋中,熊槐从来都是处于下风的那一个。

  继位之初的那几场险些葬送了楚国社稷的大败,令熊槐一直没有勇气西望,只能寄托于王妹的斡旋。

  其后,熊槐顶着老氏族们的强大压力,力排众议重用屈原施行变法,使得楚国逐渐又恢复了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力。

  而在这几年中,经由他的励精图治,东征东越,北伐大齐,接连的胜利终于给了熊槐能够直起腰与嬴政说话的底气了。

  于是,熊槐认为,嬴政总该将自己作为对等的对手看待了。

  熊槐对于嬴政的观感是复杂的。

  身为同一代人,又同样从后宫摄政的危险形势中获得胜利,熊槐在愤恨嬴政的同时,又有些惺惺相惜,甚至还有一丝他自己都不愿承认的崇拜。

  如今,一直不拿他当回事的嬴政,终于肯放下身架,在大楚惶惶的威势下真正谋求和约了。

  没错,虽然甘茂在朝会上义正辞严,似乎是在威逼警告,但熊槐知道,这就是嬴政正视楚国,正视楚王的表现。

  以嬴政的性格,他一向只会对弱者友善,而对强者则是处处针对,那些言辞犀利的警告,显然正是嬴政将他看作有威胁的对手才会有的表现。

  这让熊槐怎能不欣喜。

  他当然想去武关,却不是为了会盟。

  而是要当面拒绝嬴政之后,再仔细品品到时候他脸上的神情。

  那想必会是很美的风景。

  想着想着,熊槐的嘴角咧开一道上扬的细缝,然而很快就又合上了。

  屈子的苦劝,的确让熊槐有些惊疑不定。

  那般几乎是无情指责的言辞,似乎真的是在提醒自己,昭国此次会盟并非出于善意。

  然而想到了屈后与郑妃之间愈演愈烈的夺嫡形势,熊槐心中又浮上了一层阴霾。

  屈原的苦劝,真的是为了自己吗?

  或者这只是屈子想要趁机巩固太子地位?

  因为熊槐已经不止一次表达过想要撤去屈后之子的太子之位的意思了。

  但每一次,他都会被以屈原为首的新党势力竭力反对回来。

  屈原是忠是奸?或者说,他更忠诚于自己,还是忠诚于屈氏?

  熊槐分辨不出,甚至就这分辨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

  这满堂文武几人忠几人奸,不到了家国社稷的最后关头,没人能真正看得出来。

  而真正到了那个时候再分辨得出,又有何意义呢。

  何人没有私心?

  若身为君王就以为臣属们都会自然对自己忠诚而摈弃私心,那是愚蠢。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