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章 商君错了

合的发起者同样还是熊启。

  “请问公子,以刑止刑可有错?”

  这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以刑止刑是昭法的法理基础之一,类似于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一般,没人可以说它是错的。

  “道理不错。”扶苏自然也不能。

  “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熊启很快抛出了一大段话,“公子以为如何?”

  “昌平君背得真好。”

  熊启方才所言俱是出自商君言语,熟读商君法典的扶苏自然并不陌生。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用重刑来判罚轻罪,就会使人们连最轻的罪都不敢犯,那么最终就会导致刑罚消失,国家强盛。

  而如果用重罚来判重刑,轻罚来判轻罪,就会使刑罚得不到应有的警惕作用,国家就会被削弱。

  这是典型的法家重刑思想的产物,这种思想旨在应用严刑峻法带来的恐惧来震慑民众,使得没人敢于犯下哪怕最轻微的罪过,以此达到“以刑去刑”的理想境界。

  但现代的法治理论早已证明,重刑轻罪不但不会减少犯罪,反而由于其导致罪刑不一致,而使得重罪数量更多。

  早在想要减刑之初,扶苏就预料到会有人以这段理论来反驳自己,这也是为何除了廷尉署,他还需要内史署的帮助。

  因为内史署是负责统计国家数据的。

  这还是得益于商君法度。

  商君认为,国家要想富强,君主就必须要知道十三项对国家统治十分重要的数据,这便是成立内史署的初衷。

  百年以来,内史署要统计的数据早已远远超出最初的十三项,几乎任何一项与国政息息相关的数据都会被统计入册,供国君时刻监视自己的领土和领民。

  而扶苏请内史做的,只是将少有人关心的数据提出来而已。

  这数据,就是昭法施行百年来,被判城旦舂以上重罪的人犯数量。

  法治国家还有一点好,那就是他们相信真实的数据更胜于空中楼阁的理论。

  正因如此,扶苏才有机会以数据来作为自己的论据。

  如果是在人治,或者说德治的国家,思想理论的优先级是要高于实际数据的。

  虽然扶苏还未得到确切的数据,但他深信内史署能给出让他满意的答案,因为同样的统计,东西方都早已有人完成过了。

  谁让他是穿越者呢?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