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

此人则是冷笑一声:“在下见识浅薄,倒是真不晓得那些开方,勾股之词,究竟对于治国安下有什么作用,难道面见君王,要呈上一列数字,对君王道以此数字,便可统一四海,安定邦国吗?”

  他这般讲完了,犹是有些气愤,还要大大唾弃一番:“本末倒置,本末倒置,这等不入流的道,岂能在稷下这等下大宫宣讲三日!”

  “我那邻居欺我,荒谬至极,着实可恨!再不来了!”

  稷下之外有人大发牢骚的事情自然不被宫内留下的人们所知晓,不过纵然知晓,他们也不会多费心力,如今心思活络者早已明白数字之道究竟何等可怕,万物皆可列为公式,这地之间又有什么是不能用阴阳数列表示的呢?

  而像是苏厉,他便醉心于数学之中的阵列之法,这是他本质使然,纵横策士,往往视下黔首,乃至于士兵,士宗都为数字,冰冰冷冷,不含有任何感情,士兵不过是个基数,人口不过是个交易,土地,不过是个筹码。

  或许也正是这种“透彻”,才让苏厉深陷数学之中不可自拔。

  策士对于数字有一种生的敏感,他们不仅要能言善辩,同时逻辑思维能力更要缜密强大,否则面对敌国君王,士族时,若不能巧舌如簧,那便是要被人剐肉剥皮,杀而烹之的下场了。

  数学有人喜欢,有人闻之色变,犹如龙虎在前,这也是世间常情,而出去那人认为数学无用,自然也有他的道理,因为他本身位置不高,权利不重,读过二三圣贤书,游过七八十里地,所见之物皆是眼前,这并没有错误,只是因为他本身站的不高,亦并无大志的缘故罢了。

  无大志不见得是坏事情,下的众生是层层叠叠的,有高处者便有中等者,便有次等者,便有底层者,从古至今,从来如此,区别只在于上如何待下而已。

  程知远宣讲稷下,其中主要原因自然是荀子之邀,若不是为了那六部传世剑经,程知远何苦走这一遭,不过来稷下这一趟确实不亏,宣扬道理,荀子不仅仅是为程知远找了个舞台,同时也是为世间开了条新的道路。

  并且这条道路从蒙昧立刻转向清晰,从坑洼立刻转向平整。

  用时不过二十四个时辰。

  稷下学宫乃是当世最大的“高等学府”,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战国的精英,在这里宣讲从来都是最好的选择,不论宣讲者出于什么目的.....

  数学的作用在于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所以它不绑定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项具体技能,但它却是一切工、科的基础。

  物理,化学,生物,文,水脉.....这些每一个都和数学算经息息相关。

  程知远的木炭笔忽然定格了一下。

  他忽然转过头去,看了一下正在奋笔疾书,照抄“黑板”的嬴异人。

  自己这三日宣讲,稷下诸人虽然兴趣极大,但都没有出现如嬴异人一般噬数如命的人,而这位未来的秦王,在经历了跟随自己的这短短时间之后,在未来又会出现怎么样的变化?

  是继续回归历史,照本宣科,从去邯郸为质,再到吕不韦登门拜访,随后拜见华阳夫让名子楚,再后娶赵姬,回国登临王位,最后走完三年秦王路,年纪轻轻便归而逝?

  还是.....走上另外一条,只存在于惋惜与幻想中的大秦之路?

  仙秦神话?

  程知远转过了头,而异人这时候似乎才发现不对,他抬起头来,看向程知远,此时学宫的大窗外,朝阳的光辉照射下来,明媚的冬光带着丝丝缕缕的寒气,把程知远映的,整个人都沐浴在金色的辉光之郑

  熠熠生辉,耀世明华。

  那是一个让嬴异人终身难以忘却的侧影。

  直至后来,异人也曾想过,如果当年没有在稷下学宫遇到程知远,那么后来他的未来走向,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他很庆幸,无比庆幸。

  这个念头正是从这个时候生起的。

  异人不知道程知远想什么,他只是觉得此时的先生,侧对辰龙之华,沐浴冬日金光于身,宛如上神只,又果是谪世仙真。

  “周易之中,言大道五十,衍四九,但世间之数本有五十五,故大衍之数在数算之中,作为辅助,而不是一个公式,他相对于五十五地总数来,是取其五十,又散其一,不是完全,要看题下式......”

  “这源自于河图之五,五数居中而不动,是恒定数,故而周易之中,把此五数减去,故而剩下的便是大衍五十......”

  “得五十五数归于一,此一,我们称为太一,寂然无声,其一不动,万化冥会乎其中......”

  “龙素,昨日我讲的圆周率,易盘,后其加上的数点,你还记得吗?”

  程知远忽然点名,龙素一愣,便起身,清越之音犹如古筝轻弹,把昨日程知远所关于数点的道理一一复述而来。

  “太学主称此类数字为微数。”

  程知远点头:“不错,微者极也,微数之学,是指整数之外的数字,这里我要一下我在某本无名古经中所看到的递减称,分别是‘分、厘、毫、丝、忽、微、纤’。”

  “昨日易盘,其中三点一四一五,可以读作三又一分四厘一毫五丝,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