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于爷好矛盾
稍放下心一些。
出来时,庆福的妻子已经把饭又给她热了一回。
“夫人,快吃点吧,您这都一大没吃东西了。”
傻妮朝她笑笑,很是感激。
就着炒野菜吃了半碗饭,又喝了两碗凉茶,傻妮的精神更好了一些。
见庆福和他的家人,都围着她,样子还是十分担心的,就又耐心地跟他们讲了一下于渊的事。
就是把他的病,圆的更合理,但关于中毒却是只字未漏的。
庆福听完,十分感慨:“难怪爷会住在山里,我先开始还以为他也是猎户呢,没想到是为了养病。”
傻妮点头,不忘提醒他们:“他这病发起来吓人,他又个极爱面子的人,不愿让人知道,所以昨晚才跑到外面去。
您知道也便知道了,可千万别往外,不然他该难受了。”
庆福和家人赶紧保证:“夫人放心,我们定然不会往外一个字的,也让爷放心,你们尽可以在这儿住下去,住到把爷的病养好再走。”
自然不会住下去,这里并不安全,不过是他们暂时的落脚之地而已。
第二,于渊一醒来,试了试身上有了些力气,便跟傻妮:“今就走,这里不能久留的。”
傻妮虽担心他,但也明白眼下的境况,确实对他们不利。
两人简单收拾一番,与庆福他们告别,又往北走了一,入夜进入一个镇。
找了客栈,休息一宿。
次日看周围平静,来往都是普通百姓,并无人追过来,才稍微安心一些。
两人在客栈里吃了简单的早饭,傻妮看于渊的脸色还是不太好,就轻声问他:“咱们要不要,再休息一?”
于渊摇头:“不用,一会儿去买辆马车再走。”
他们这一路都是步行,从石台镇折回灵山,又从灵山走到这里。
步行的坏处是,走的太慢,很容易被人追上。
但也有好处,就是他们可以任意走,基本不走正路,甚至也没有一定的方向,就是想到哪儿走到哪儿,且不容易留下痕迹,也不引人注意。
所以后面追他们的人,从灵山出来就被他们甩了,再找不到半点踪迹。
现在两人乘换马车,速度上快很多。
不过马车这东西,对傻妮来还是新鲜的,她在大丰村时从来没坐过。
牛车也是嫁给于渊后才坐得上,已经觉得很好很好了。
打听了马市,去那里雇佣马车时,傻妮的眼睛睁的特别大,看着那些高头大马,仿佛发现了新世界。
于渊则是轻车熟路,很快就从众多马车中,找到了满意的。
他问车夫:“去石台镇要多少银子?”
对方答了。
他又问:“那去南边守城关要多少银子?”
车夫赶紧:“这位爷,南边现在不能去。”
于渊便问:“为什么?”
车夫道:“南边现在守的可严了,听是怕咱们北盛的百姓,过了边关往南梁去,所以凡是往那儿去的,都得有当地的文书,还有兵老爷查,都是带着刀的,碰到可疑的立马就扣下来。”
于渊略有遗憾地“哦”了一声,这才又问:“那往东,去东白州得多少银子?”
车夫又摇头,“东白州太远了,的家在此处,不做远的买卖,最多把您送到半途的南郡府附近。”
于渊一脸无奈,带着傻妮上了他的车:“行吧,我们到那儿再寻别的马车。”
车夫见他出手阔绰,也很高兴,还安慰他们:“南郡府是大地方,那里的马车多的很,两位到了那儿,不愁往东白州去的。”
于渊也点头应了,问他一些南郡及周边的事。
车夫摇头:“最近可是乱的很,四处不是劫人,就是抓人,前不久还有朝廷的官兵,往咱们这地儿来的。”
于渊漫不经心地道:“朝廷往这儿来干什么?咱这地方多穷,又没啥可图的。”
车夫往腿上拍了一把,笑道:“可不是吗?今年好多地方还生了涝灾,地里庄稼都不收,不知死了多少人呢。”
于渊:“那他们会不会是来赈灾的?”
车夫这下笑的更大声了,把前面正跑的马儿都惊了一下,突然加快了速度。
“爷,您可真会笑,那朝廷啥时候赈过灾?咱们这一带不管是旱是涝,还不都是自己扛着。”
没等于渊答话,他又:“倒是听南郡府的老爷们,有往上面报,可上面根本不管。”
于渊微垂着眉眼,轻应了一声,没再往下。
车夫倒是话越来越多,又跟他们讲:“听朝廷派人来南郡,是要抓什么逆党,是从京城逃出来的,有三个人,两个孩子,一个大人。”
傻妮看了一眼于渊,把眼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