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送别

;田大花陪奶奶说了会儿话,出去喊三个正在院子里练拳的孩子:“平安,明东明南,你们今天先练到这儿,过来陪太奶奶。”

  三个孩子叽叽喳喳进了屋,明东拿了本小人书,说要读故事给太奶奶听。

  田大花转身出了家门,径直去找三叔,让三叔赶紧进城去叫姜茂松回来一趟。

  “三叔,你跟他说,就说我有事叫他抓紧回来一趟。”

  三叔答应了一声说:“我赶紧吃了早饭,就骑生产队的毛驴进城。”

  姜茂松下午落日前匆匆赶到家,田大花迎上去告诉他,老奶奶已经两顿没吃了。

  “中午也没吃饭,躺了一天了,只喝清水,扶着起来解了两遍小手。”

  姜茂松愣了愣,沉吟一下,说:“那赶紧送医院吧,我去安排。”

  “我劝过了,奶奶说她没病,去啥医院呀,不去。”田大花低头说道:“老人家这么大年纪,硬把她颠簸一路送去医院……她怕也不肯去的。”

  姜茂松进了东屋,奶奶果然躺在床上,姚青竹给她背后垫了个软枕头,盖着棉毯子,姜茂松走过去喊了一声:“奶奶。”

  “茂松啊,你回来了?”

  “奶奶,我回来看看。”

  奶奶说:“回来好,一家人都在一块儿。”

  姜茂松陪这聊了一会儿家常,出来跟田大花悄悄说:“我看还行,你别太担心,奶奶精神头还好,也许就是一时不舒坦。”

  田大花心里却总是不安。老人家这个年纪,好几天没吃一碗饭,现在干脆不吃了。

  见她沉默不语,姜茂松问她:“那你说怎么办?”

  “给茂林和石头发电报,让他们回来一趟吧,就说奶奶想他们了。”田大花说,“奶奶康健无事当然好,也叫他们回来给奶奶看看。”

  姜茂松点点头,抬手拥着她,安抚地拍了拍她的背,转身去安排。

  这天晚上,他们便商量着,奶奶跟前不能离人了,得有人守着。

  姜守良自己也年纪一大把了,田大花就没让他守,孩子们也安排去睡了,她和姚青竹守上半夜,姜茂松守下半夜。

  田大花坐在奶奶床前守着,看着老奶奶眯眼睡觉,老奶奶忽然睁开眼对她说:“大花呀,把他们都叫回来吧,奶奶这回估摸着是真不行了。”

  田大花故作轻松地责备道:“奶奶,您说什么呢,年纪大了,谁还不兴有个不舒服呀。”

  “行啦,你这孩子,你心里明镜儿似的,奶奶这把年纪,还有什么好避讳的。”老奶奶说,“叫他们回来吧,我看我也未必能等到了。要是我走了,别人都罢了,你先别告诉福妞,她还在坐月子呢,刚生了孩子。我这一辈子,年轻时候苦熬也过来了,晚年安康儿孙孝顺,享了这几十年的福,我心满意足喽。”

  田大花一转脸,眼泪就忍不住下来了。

  奶奶躺在床上,微眯着眼睛,却像全都看见了似的,安详地嘱咐她:“奶奶都九十了,现在走了是喜事儿,大喜殡,你们谁也不许难过。”

  “奶奶……”

  “大花,奶奶这辈子最大的福分啊,就是有你这么个孙媳妇,享福都享在你身上。”奶奶拍拍田大花放在床边的手,笑着说:“咱们姜家的儿孙,没有那不孝的,奶奶好福气,一辈子没啥遗憾的了。”

  “奶奶,看您说的,我这一辈子的福气,也是有您这个奶奶。”

  “奶奶有福气,你也有你的福气。”奶奶说,“你是好孩子,你的福气一定比奶奶还好。”

  老奶奶在床上躺了三天,不吃东西只喝清水,三天后茂林和石头匆匆赶到家,老奶奶在满堂儿孙陪伴下,安详地与世长辞。

  ☆☆☆☆☆☆☆☆

  奶奶是村里年纪最大的老长辈,她去世后,整个姜家村都得戴孝,可破四旧呢,特殊年代,再加上儿孙都不是村里普通山民,尽管很伤心,可还真学不来乡间哭丧哭灵那一套。

  于是奶奶的丧事办得安详体面。时下不能戴大孝,几个婶子便用白布条做了一朵朵小巧的白花,女人戴在头上,男人就缝在左胸。

  茂林部队离得远,少有人来,姜茂松的许多战友闻讯都来了,也都是安安静静地鞠躬致哀,带一朵白孝布花。就连远在西北的刘师长也日夜赶来,给老奶奶尽最后一份心意。

  在那个年代,没有其他的大操大办,更何况家人也不想去弄什么喧哗闹腾的操办。家里放了几天哀乐,姜茂松给奶奶尽其所能地置办了一口最好的棺木,其实木料早几年就准备下了,请了乡间最好的木匠来做,寿衣,铺盖,两个孙媳妇亲手缝制的,一家人便都尽心去操办,让老奶奶体体面面的走完最后一程。

  奶奶安葬的当天晚上,一家人按照乡间风俗,准备了一大锅豆腐饭,还有许多古法烧制的黑瓷小碗,村里的家家户户都来端,用黑瓷小碗盛一碗豆腐饭,再拿一个黑瓷小碗扣着,两个碗一起双手端回家中。

  这个风俗,必须要得七十岁以上的高寿老人,寿终正寝的,才可以有。村民们端了碗回去,吃掉豆腐饭,黑瓷小碗就留着给家里小孩子用,让孩子沾一沾老人的高寿和福泽。

  儿孙们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