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节

,而不是一小撮艺术家孤芳自赏的!崔燮从前除了逼他们读书考试时,素来都是温言软语,如沐春风,从没有过这么严肃的时候,几位被他哄着捧着当了作者的人都有点懵了。唯有王守仁和李兆先知道他是个力能扛鼎的壮士,万一叫这几个才子触怒了……真不知道他能干出什么来。反正不管干什么,那些读书人的小身板儿都是扛不住的。两位贤弟立刻起身苦劝,崔燮其实也没真生气,只是怕新作者们固执己见,非把他的连环画也写成汉魏之风罢了。他拉着王、李二人坐下,问那五位有什么意见——现在说也行、撂挑子也行,他都不怪。但只要他们接了稿子,就得按前两部写;若是随意改变文风,那他大不了就换人,直接让李兆先接手乃父的事业。李梦阳舍不得放手,又觉得之前的文风不合这部故事的内容,还是自己的风格更好。踌躇了一阵,还是向崔燮辩解道:“这问《塞上风云》的故事与前作本就大不相同,又何必强求文风同一?只要写的好,读书人照样喜欢。李某的文章纵不敢说洛阳纸贵,也算是传唱一时,怎么就不……”就不行。崔主编十分坚定。他从小学上到大学,就没背过一首李梦阳的诗、一篇他的文,他这复古风能有多受人民群众欢迎?真正受欢迎的都得让学生们背到吐!这是真正的锦衣卫!不是给两个国舅写着玩儿的《少年锦衣卫》,而是自他们年少,甚至他们当中某些人还是童子时就已兴起来的真正锦衣卫连环画!即便画中那人小到看不清眉目五官,他们也一眼认定,那就是曾平白莲教、破无头案、发诬告案,又在《锦衣卫之风起云涌》《锦衣卫之风云再起》中带领十四千户平倭的谢镇抚!这回他们要写的是真正的谢镇抚和十四所千户,可能还有王窈娘和她丈夫封云了!虽说他们在崔家日常出入,也见过不少回隔壁那位谢镇抚的原型,锦衣卫同知谢瑛,可那位谢同知毕竟没平过倭寇,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就好像崔学士——他们看连环画时看着那个聪慧温柔、善体人意的崔翰林,怎能想到他本人是这么个、这么个见了风流才子就要逼着他们读书向上,健体强身,为百姓著书的严厉先生呢?几位才子激动得呼吸都有些不畅了,忙叫人取手巾擦手,抹得干干净净了,才接过大纲翻看起来。新的故事是扫荡草原虏寇。先是平倭,终于要平虏了。朝廷要是也肯平虏该有多好?众人心中感叹,一面低头看书。这个平虏的故事风格与之前的锦衣卫一脉相承,文字清丽婉转,间杂的诗词也颇动人,但其描写的故事却不似文笔那么清婉,而是如一张弓弦般绷着,处处藏着血腥。这个故事从十四千户平倭写起,写的是日本国王被天朝兵马从幕府逆将手中解救出来后,俯首称臣,愿永奉大唐为主。周边各国都怀中国威德,命使者奉宝物为大唐天子贺寿。西域诸国使者送礼进京时,却被蛮族小王子截走重宝,于是众使臣都到京中请求天子做主。锦衣卫镇抚谢瑛受命追回国宝,于是带着十四位千户轻骑出塞,深入大漠寻找蛮族王庭。书中写蛮族残虐直白得叫他们毛发直竖,写草原荒漠则如临眼前,偶尔插着细致如生的图画,有大漠寒夜、有刀光剑影、有千里水草、有雪满雕弓……前一页还是草原王帐前欢腾的篝火酒宴,后一页便是草原中被绑缚驱赶如牛羊的汉家百姓,看得这些才子们心如刀割。锦衣卫们在追杀中渐渐分散开,后又尽力寻到同伴,将拼死探得的地图和大漠王庭所在都交给谢镇抚,众千户们却都因伤重或为引开虏寇追杀而不得回乡,只能背立夕阳,遥望他向中原绝然而去的背影……祝枝山眼泪滴落,模糊了眼镜,边贡、李兆先这样的冲动少年更是险些跑去旁边的谢府看一眼。幸好峰回路转,谢镇抚终于把整张地图带回国都,天子震怒,发九镇之兵掩袭大漠,踏平了蛮族王庭。而在大军踏出边关后,因受伤而留在草原的十四位千户也各自辗转归入军中,重领锦衣卫,如同上一部末尾时那样整齐雄壮地列军出战,杀到了蛮族王帐前。看到这个结局,众人才吐了口气,安心地思考着自己该如何写。唯有王守仁深知自己就是来开个会,吃点儿东西的,不可能当作者,所以并不想写文稿的事,只叹息着:“早知当初出山海关时多往北走一阵子,看看哪里有水草、哪里能走马过车,回头也画幅地图出来。”李兆先的着眼点也跟别人不同,先夸了一顿文笔——像他爹。清婉细腻、写情入胜,深得茶陵体精髓。王守仁简直不忍多听。这文章不是得茶陵精髓,定然就是茶陵本人手笔,岂有不像,不精的?他摇了摇头,为李兆先的天真叹了口气,但心里隐隐也转过了另一个念头——如今边报皆是喜讯,朝中又得了红薯这样能活万人的良种,李阁老偏又在这个平日本的故事还没出完的时候亲笔写出了《塞上风云》手稿,莫不是朝廷……有意复套?他紧握着手中画本,胸口跳得极快,却不敢说出这猜测。河套千里沃土,水草丰美,是养马的好地方,他们中原差着鞑靼、瓦剌那些前元遗虏的岂不就是骑军?若有良种战马,若能把边疆重推回朵颜三卫以北,元人岂得如此容易就侵到京城下!这一场仗,他怎得有个办法也参与进去!王守仁激动得直想再去考个武状元,带兵出关,又想索性辞了翰林院,放出去当一任延绥御史……思致纷纷,也顾不得眼下这个跟他没多大关系的文会了。他沉浸在战略推想中,只偶尔咬两口水晶红薯卷子,不知过了多久,忽然叫身侧的李梦阳推了推,问他打算写哪个人。十四位千户仍然有各自己潜伏探查故事,在座的七位才子各领两人,再由崔燮自己写谢镇抚那条线,正好分得清楚利落。王守仁摇了摇头,低低地说:“我跟伯徵不是写书的人,和衷兄也不会写,估计是你们五人每人各分三个。谢镇抚的戏份吃重些,谁定了他就少写一个人吧。”李梦阳怔了怔,想想平常的确是他和唐祝边王四人写稿,王守仁只管拉人不管写,李兆先虽在他们出书后问过几回,却始终没加入写稿的队伍。崔燮又要编农经,如今又正盯着栽培番薯的事,怕是没时间写这个。也好,他们几个人足够写好这篇故事了。李梦阳便丢下他,与另外几人商议:“远征大漠的故事苍凉沉郁,和平倭那部先有安千户女装,又有王千户得美女夜奔的轻松风格大不相同,咱们的文章也当写得沉厚些。我等当效法秦汉,以朴实庄重为要,不宜一味仿茶陵文体。”他的诗词文章气象阔大、雄浑健拔,在茶陵座下文人中名望极高,这话一出,边、王二人便相应和,祝枝山也有意动,唯唐寅与李兆先各恃天才,只愿写自己的文风,并不愿按着别人的格调改。可前两部锦衣卫故事虽也分了许多作者,看起来从画到文的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