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那些年》杀青

便找了几个工作人员上去演,反正都是戴面具的。

  然后杜采歌亲自客串了一把即将被取代的“前主唱”。

  这段事情真实发生过,不过当时的主角是彭斯璋而已。

  最初的鬼脸乐队中,主唱是邹国勇拉来的一个熟人。

  但彭斯璋在听了几场鬼脸乐队的演出后,找到后台对乐队成员说:“你们的歌挺好,不过主唱太垃圾了。让我来唱吧!”

  原主唱不乐意了,提出要和彭斯璋pk。

  结果彭斯璋确实也展现出了比前代主唱高出了好几筹的实力。

  前代主唱也是热爱音乐的热血青年,承认了失败,当即表示愿意主动让贤。

  杜采歌当然不可能完全照搬那段情节,还是做了一些修改。

  最后一场戏是段晓晨加入鬼脸乐队之后的演出场景,她飙了几个高音,大约15秒左右的镜头吧。

  “停。”杜采歌皱眉静静地看着监视器,过了一会眉头舒展,“过了!”

  停顿片刻后,他笑道:“我宣布,《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正式杀青了!”

  “大家都辛苦了!”

  “趁着公司的大老板在,我们去大吃大喝吧!”他看着段晓晨。

  段晓晨当然不会扫兴,笑眯眯地说:“那让我们杜导去点菜,不管吃了多少都来找我报销,今晚不醉不归!”

  于是演员们开始卸妆,工作人员收拾器材和道具,忙碌起来。

  杜采歌则打电话,在附近一家口碑不错的酒店订了几桌。

  段晓晨在卸妆后,也打了几个电话,找到一个开酒庄的朋友,让对方送几支好酒过来。

  不管什么社交场合,杜采歌统统不喜欢。

  不过杀青宴上,他怎么着也得装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和大家伙联络感情,碰个杯,说几句惠而不费的好话。

  “这些天辛苦了!”

  “灯光打得很好,下次还找你啊!”

  “你掌镜我特别放心,来,都在酒里!”

  “这部电影里的道具一定会出彩。下次再合作啊!我打你电话的时候可别说没空。”

  为什么杜采歌明明不喜欢社交,却在今天忙着社交?

  因为人终究都是感情动物,谈钱当然很实际,大家也需要钱。

  可在金钱之外,人也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然后每个大导演,都会有自己的一个团队,比如摄像、灯光、道具、化妆这几个位置,一定会有自己的熟人,经常合作。

  如果只是小打小闹,那还无所谓。

  因为有些细节就没必要太抓。

  比如刚刚拍完的杜版《那些年》,杜采歌觉得在故事性方面,自己的版本是不会输给原版的。

  可是在细节方面,那就比原版差了许多。

  男女主角的演技,不逊色于原版,甚至好于原版。

  但是配角的演技,比如道具,一些镜头的运用,其实都差强人意。

  只不过区区300万的投资,那些工作人员的工资也不高,演员的片酬也不高。

  人家拿一分钱,做一分事,很合理。

  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拿1分钱、做十分事,多出的那9分是为了梦想而拼搏。

  所以杜采歌不可能要求太高。

  可如果想要独立执导大电影,杜采歌就肯定想把细节做得尽善完美。

  而想把细节尽量做到最好,就必须有自己的班底。

  要有懂得自己心思去运镜的摄像师。

  要有不需要自己浪费时间,能恰到好处给出灯光的灯光师。

  要有能够根据一些含糊不清的描述(因为大多数时候导演真的很难把自己的需求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做出称心合意道具的道具师。

  比如杜采歌说,我要这个道具酷一点。

  道具师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他的想法,做出符合他要求的道具。

  同样,服装、化妆、场景师等都很重要。

  一部能大爆的电影,就是由这些小细节堆砌起来的。

  想要把这些细节都做到位?如果没有自己的班底,是绝对办不到的。

  杜采歌现在这么勤勉地社交,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就是想打好一个基础。

  等到将来他登高一呼,挥舞着支票“大家一起来拍一部好电影吧”,才能从者云集。

  ……

  《那些年》杀青,不代表杜采歌的工作就完成了。

  作为导演,他还要带着后期组,处理特效、剪辑、配音等。

  哪个环节都少不了他。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