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风评被害

  ……

  不知道自己风评被害的杜采歌低调回到国内。

  “武林”的宣传已经如火如荼,虽然之前经历了段晓晨的事件,但段晓晨毕竟不是“武林”剧组成员,对这部电影的影响有限。

  相比之下,“武林”在樱岛、在星条国的宣传就要落后一点。

  主要是担心性价比不高。

  其实杜采歌有信心,“武林”是能够被樱岛观众和星条国观众接纳的。

  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片,一部动作片,而不是文艺片。

  地球上,优秀的华语电影不被美国人接纳的例子有很多。

  其中,有大部分原因,是由文化差异导致。

  但究其根本,“文化差异”的根本,是因为美国人的傲慢与偏见——看不起你们中国人的文化,没兴趣去了解。看不懂就嚷嚷说不好。

  就像中国年轻一代观众,可以无缝欣赏各种美剧,好莱坞大片。

  难道没有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当然有,但中国观众觉得,美国是大国,美国的文化是对的,如果我们看不懂,那是我们错了,我们要去學习、去理解。

  而美国观众觉得,你们中国算个屁啊,拍的什么狗屁东西,看不懂,回去重拍。

  这就是文化差异的实质。

  举个例子,“无间道”。

  原版的“无间道”,在华语地区被认为是一部经典之作,是港片最后的回光返照,是一次商业元素和人文内涵的完美结合。

  豆瓣评分高达9.2分,这可以被认为是神作了。

  但是在美国市场,却是折戟沉沙。

  美国观众不买账。

  觉得看不懂,里面的人物讲话故弄玄虚,没意思。

  但是呢,美国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纽约黑帮”、“华尔街之狼”的那位大神),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华纳兄弟买下版权交给他拍。

  结果拍出了一部“无间行者”(the departed)。

  departed是什么意思?

  离开的,分开的,死去的。

  你品,你细品。

  这特么和“无间道”还有什么关系?

  无间道是永无止境的无间地狱,永远受着折磨。

  所以美版无间道,“无间行者”,在立意上和原版“无间道”就差了很多。

  然后,“无间行者”也请了几位大牌明星,马特.达蒙和小李子,基本上就是美版的刘德桦和梁超伟。

  但是,演员对标了,内容却是改得一塌糊涂。

  小李子在里边各种飙粗口、粗暴粗放的表演,各种f词,f词被说了237次,马特.达蒙和小李子的对手戏也是肾上腺飙升,我f你,你f我,粗话对喷的那种。

  总体感觉,这部影片是充满着美国式的粗狂。

  而且,内涵方面,比原版“无间道”显然是要差一些的。

  导演没有用镜头语言去太展开。

  而原版“无间道”,是内敛的,是含蓄的,是需要人细品友大部分认为,“无间行者”是对“无间道”的拙劣模仿。

  有“无间道”珠玉在前,对“无间行者”都不太看得上。

  “无间行者”的豆瓣评分只有7.3分,多少能说明一点问题吧?

  然而“无间行者”却在票房和颁奖季都大获丰收。

  制作成本9000万美元,光是北美的票房就拿到了2.8亿美元。

  在第79届奥斯卡上,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和最佳影片四项大奖。

  可见老美对这个“拙劣模仿”版本的喜爱。

  而“无间道”算哪根葱?你们中国人不会拍电影,一个好剧本被你们拍成啥玩意了。

  “无间行者”才是好电影,“无间道”是垃圾。

  美国人就是这么看的。

  在蔚蓝星这边,大华国因为自身的强大,所以文化上也更强势一点。

  虽然星条国还是多少有点看不起大华国的音乐和电影,但是绝不像地球上的美国那么傲慢。

  然而,大华国的电影,想要在星条国取得好的票房,仍然不容易。

  不过,动作电影是例外。

  就像地球上,“李小龙”“程龙”的功夫电影在美国大受欢迎。

  蔚蓝星上,大华国的动作电影,在星条国是有一定市场的。

  所以杜采歌觉得,“武林”应该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但是,竞争对手也是很强大的。

  尤其是考虑到,舒宜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