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节

些整理文书、起草文件等等的事,若是得闲,还能把翰林院里的藏书一本本地看过去。沈怡则开始准备考举人了。其实,沈怡既然已经被封了伯,就也是贵勋一层了,只要打点得当,直接当官也是可以的。但他如今在民间有着极好的名声,对于仕途反倒是不怎么执着了,之所以去考举人也只是想要给自己找些事情做而已。沈怡对官场的不执着,反倒是一件好事。沈家已有沈德源和沈思,他们在官场上前途无量。在沈怡和边静玉组建的小家庭中,也已经有了边静玉,他显然是要被皇上重用的。如果沈怡还要冒头,上位者考虑到势力平衡,就必须要在他们中做出一番取舍。这就属于极大的资源浪费。在这个讲究家族团结的年代,族人为了不浪费资源而有所牺牲的事情很常见。再有,沈怡在民间名声那么好,若在官场中也很有作为,上位者就该忌惮他了。最重要的事,每个人的精力都很有限,沈怡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外人大概想象不到,鲁家航海的生意竟然是由沈怡负责的。倒也不全是由沈怡管着,鲁舅舅把他的二儿子打发到了沈怡这儿,给沈怡当帮手。沈怡干脆把职责分了分,贩盐、海运等生意方面的事都交给了鲁家表哥,他只负责海外资源开发这块。海外的资源不仅是指粮种,还有药物,还有在某方面可能会比本国更为先进的思想……所以,沈怡是很忙的。他做的事可能在短期内没什么成效,可一旦研究出来了什么,那就是一笔能在史书上大书特书的功劳。边静玉未来或许能当到内阁首辅,但古往今来多少丞相与首辅,被后人耳熟能详的又有几个?沈怡现在做的事,一旦成功了,后人却会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沈怡确实无心仕途,但这不意味着他就没有自己的事业了。男人怎么可以没有建功立业的心!若为之奋斗的事业还有利国利民之效就更好了。见儿子这样忙,苏氏最终还是同意了让女儿沈巧娘住到新诚伯府来帮忙料理家事。沈巧娘自己也是同意的。不过,沈巧娘不负责对外的交际,只负责家事。采买的管事需要叫主人勾账,各处的仆人需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园子里的花木都要如何打理……这些都是些琐事,但真要做起来,事情还真的不少。沈巧娘住到了弟弟家里,她女儿年纪不大,自然也随她一起住着。沈怡私底下已经对父母露出过要过继妮儿的意思,只沈巧娘还不知道这事。见着妮儿被沈怡扛在肩膀上满园子地乱跑,妮儿清脆的笑声被风吹出去老远,沈巧娘的脸上也浮现出了轻松的笑容。天气好的日子,正赶上边静玉休沐,他还带着妮儿一块儿做风筝,虽然妮儿做的风筝飞不起来,但孩子却因此乐了一整天。沈英小朋友从小和妮儿一块儿长大,不念书的日子,他也会跑来新诚伯府里疯玩。反正没有人真能拦住显武帝,他既然说了要去城外,那么肯定还是要去城外的。那救济棚子好找得很!这一边给吃的,那一边给药。吃的这边,饭不是顶好,没有干饭,只有稀粥,米里头还混着糠。给药的那边,并不单独给人治病,而是用大锅煮着常见的几种药,比如说其中有一种药是治风寒的,有个男人背着他的妻子来了,那妻子得的就是风寒,就能在这里喝到一碗药。不过,若这位妻子病得实在重,那她也不必来了,丈夫每日都能端两碗药回去。这乍一看真不像是做善事的。混了糠的粥还怎么喝呢?而且,一碗粥里头还有半碗水。那药就更是了,还得病人亲自上门才能喝到,竟然不让他们带回家去,为了治个病,只得这么来回折腾一回。显武帝却看得连连点头,笑道:“我素来知道石美是个行事谨慎的,为人处事果真叫人挑不出错来。”却原来,如果不这样做,吃的也好,药也好,根本落不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里。既然这混了糠的粥不好,那么除了真正饿得吃不上饭的人,其他的人就不会为了贪这点便宜来喝粥。药就更是了,如果给的是一包包抓好的药,就会有泼皮指使着人过来排队,等领了几十包上百包的药,就把里头的药材挑拣出来,重新卖到药店里去,这样多少能赚上一笔。他们说不定还会把真正需要求药的人赶走。施粥这边的队伍短一些,排着队的多是一些没什么力气的老弱病残,说明此时社会大环境不错,这附近吃不上饭的人到底还是少。倒是施药那边的队伍长一些。显武帝看了一会儿,心中就有数了。其实,那种插筷子不倒的施粥也是有的,但那只有在灾年时才能见到。比如有个地方遭灾了,当地的百姓不得不逃荒逃到外地去,衙门就有义务面向灾民施粥了。在这种特殊时期,不管男女老少都是灾民,他们可不是因为好吃懒做而没饭吃的,实在是老天爷不给脸,稠粥才能确保他们不会饿死。显武帝对边静玉满意,便叫人送了一份贺礼去新诚伯府。当然,这是以平老爷的身份送的。边静玉和沈怡此时还不知道这些。贺礼是由管家登记的,又由两位母亲过目,他们俩彻底当了甩手掌柜。他们洞房花烛时,母亲们还忙着。鲁氏擦了擦额头的汗,拉着苏氏的手,真诚地说:“亲家母,让他们两个男娃理家,实在太难为他们了。你若是舍得,不如叫巧娘来帮一帮他们。”沈巧娘是沈怡的姐姐,这身份是压得住场子的。“巧娘?这不成吧……”苏氏摇了摇头。她倒不是不相信自己女儿的能力,实在是因为沈巧娘还有些年轻。如果她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姑奶奶了,那么让她帮忙掌家,这一点问题都没有。偏偏她这会儿才二十多呢,比着边静玉和沈怡只大了几岁。这样年轻,又是和离的,难免会招来一些风言风语。鲁氏道:“我看没什么不成的!”她眼珠子一转,又说:“只让巧娘帮忙看几个月而已,待这府里的一切都上了正轨,巧娘就能功成身退了。”说着,她附到了苏氏的耳边:“你莫要怪我多舌。但巧娘才什么年纪,却已经是一副心如止水的样子了!你得给她找些事情做。你只管放心,她是个有韧性的。”既是有韧性的,自然无惧别人的流言。苏氏仍是犹豫。她是关心则乱了。然而,她难道能保护女儿一辈子?鲁氏说的这些话分明是在理的。这是边静玉和沈怡的好日子,所有人都好吃好睡,苏氏却因为鲁氏的话睡不着,辗转了一整夜。第二日,边静玉和沈怡早早就醒来了。撩起床帘,床边的两支龙凤喜烛都已经彻底烧到了底。似乎有风,喜烛上的火苗颤了颤,然后一起熄灭了。边静玉和沈怡愣了一下,猛然转头看向对方,又在这种全神贯注的注视中一同笑了起来。据说,龙凤喜烛的熄灭次序是有讲究的,谁的蜡烛先熄灭了,就代表着日后谁会先离开。当然,这只是个说法而已,夫妻的死亡先后怎么可能真的会和蜡烛有关系呢?但这说法却有它的浪漫之处。有些新婚夫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