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
时代中土生土长的人,即便是后世的很多父母都羞于给孩子们做两-性-教育,更何况是边静玉呢?沈怡作为脑海中装了不少垃圾信息的人,却不赞同边静玉的这份谨慎,说:“既然盼归发问了,这就说明他在心里已经想过类似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和孩子们说清楚,让他从小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行!不能说!你这样是不对的。”边静玉道。“你才是错的……在这件事情上,你真得听我的。”沈怡很努力地给边静玉摆事实讲道理。盼归歪着脑袋,看着小叔和边叔吵得面红耳赤。万万没有想到,在很多事情上都能达成共识的两个人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后世有婚姻学家研究过,后世有很多家庭确实会因为孩子的事情吵到家庭破裂。边静玉和沈怡吵了好一会儿,忽然反应过来了,孩子又不是他们的!边静玉说:“这事该让你哥来决断吧……看他怎么说。”“行,那就问我哥吧。”沈怡说。两个人悄悄地松了口气,很有默契地想,还好静玉/怡弟不会生孩子啊,少了个吵架的原因了。沈怡就把盼归抱在了怀里,带着边静玉一起找上了沈思。沈思正抱着妮儿,和妮儿一起玩翻花绳呢。刚从南婪回家时,沈思恨不得能把儿子宠上了天。不过,随着盼归渐渐长大,沈思虽然心里依然很疼儿子,却觉得儿子应该要“穷养”,平日里抱妮儿的日子倒是更多一些,对着盼归则更为严厉些。盼归却依旧不怎么害怕沈思。自从沈德源和沈思官复了原职后,盼归和妮儿就多了不少跟着大人出门交际的机会了。他是个活泼的孩子,虽然小小年纪,却已经在外面交到了很多同龄的小伙伴了。“高家的哥哥妹妹的名字是一样的,哥哥叫壮壮,妹妹就叫香香。我和妮儿却不一样。”盼归疑惑不已,他说的一样是指名字的格式一样,“我不要叫盼归了。我要和妮儿一样,以后叫我归儿好了。”沈思:“……”这不孝子!你做你的龟儿去吧,我可不想做龟爹!围观了这一幕的边静玉和沈怡尴尬不已,他们误会孩子的意思了。边静玉的脑海中立刻出现了一个穿着龟壳的小盼归,只见他举着一个大龟壳,然后开开心心地给沈思套上了:“爹,这是你的壳!”亲儿子给的龟壳,到底背不背!还好怡弟不能生孩子。边静玉再一次觉得庆幸。第84章沈思这做亲爹的,终于意识到该给儿子取个大名了。之前没有取大名,一是因为民间有叫小名易养活的说法,盼归和妮儿在母腹里受了不少罪,都不算是那种特别健壮的孩子,因此家长们下意识就把取学名这件事情延后了。二是因为沈思觉得亏欠,他在孩子们刚出生时,没有陪在他们身边,于是就希望能尽力弥补他们。如果给孩子取了大名,仿佛孩子一下子就长大了,那些被迫分离的时光也就彻底一去不复返了,沈思希望时间能走得慢一些。不过,眼看着盼归开开心心地当了龟儿,这大名是不取也要取了。沈思、沈怡这一辈的心字辈,到了盼归这一辈就是草字辈了,因此盼归最终定下大名为沈英。妮儿是随着沈家族谱取名字的,于是也有了大名叫沈荷。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荷是个非常好的名字呢!孩子总会有些莫名其妙的可爱的坚持。有了大名后,盼归就不许大家叫他盼归了,盼儿也不行,归儿也不行,心肝宝贝儿也不行,就连大名里头的“英”字单独用都不行,必须要连名带姓叫他沈英。会试放榜后,京城中的各位大人都迎来了收情诗的高峰期。等唱诵到第二十一名时,他们终于听到了姚和风的名字。边家的小厮叫沈家小厮赶紧回去报喜。沈家小厮摇了摇头,真诚地道:“再等等,等听到了边少爷的喜讯,正好能一块儿回去报喜。”他这话一说,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朝他看了一眼,似乎想看看到底是谁在说大话。边家小厮却听得非常感动。前二十名到前十名之间没有边静玉的名字。小吏唱诵第十名的名字时,边家小厮和沈家小厮的表情都渐渐凝重,恨不得唱诵官能一口气把前十名的名字都念出来。偏偏事不与人愿,在唱诵前十的名单时,唱诵官竟然把每个名字都唱了三遍。旁边有人嘲笑沈家小厮,道:“看来你家少爷要高中会元啦!”他说这话当然不是真觉得沈家小厮口中的“边少爷”真能高中会元,这人甚至一时间没想起来那位“边少爷”是谁,他是在说反话和风凉话。沈家小厮却没理会这人。这人自讨了没趣,就撇了撇嘴,翻了个白眼。一直唱诵到第四名时,依然没有边静玉的名字。沈家小厮和边家小厮紧张得握住了对方的手。很快,第三名揭晓了,并不是边静玉。接下去只有两个名字了,会有一个是边静玉吗?即使是对着自家主子有着盲目自信的边家小厮,他这会儿也不敢说任何的话了。他只是在心里念着各路菩萨的名号。唱诵官念出了第二名的名字:“恩科第二名,京籍,边静玉。”沈家小厮和边家小厮激动地欢呼了一声。他们把三遍唱诵都听全了,这才转身朝外头挤去,一边挤着一边高声呼喊:“中了中了!我家主子高中第二名!各位大爷且让让,好叫我们快些回去报喜!”方才讽刺过沈家小厮的人忙遮了脸躲进了人群里,但这会儿谁顾得上他呢!两位小厮快马加鞭地回了家。边家这边已经有人先来报喜了,比着小厮还要早一步。就是那支由闲汉组成的报喜队,因为边静玉高中第二名,又是贵勋出身(这意味着赏钱多),报喜的队伍很舍得下本钱,竟然还有人舞狮。浩浩荡荡十几人的队伍,一路上高喊着“恭贺某某老爷高中会试某某名”,弄得几条街上的人都知道安平侯府的边静玉高中了会试第二名。侯府正门大开,府里早就备好了喜钱,这会儿直接朝着路面撒去。小厮是第二个来报喜了。在小厮的后头,朝廷安排的报喜的小吏才姗姗来迟。安平侯亲自招待了报喜官,各种打赏都给足了,又说:“小儿在外闭关苦读,今日不在府里,不然少不得让他出来亲自见一见礼。”他一个侯爷,地位比着这种不入流的小官高多了,态度却如此和善。报喜官忙说:“梅花香自苦寒来,边贡士在学业上如此兢兢业业,日后的成就定不可限量啊!”他这话也不全是为了讨赏而说的空泛的吉利话,里头含着几分真心。自从本朝科考制度改革后,会试中的成绩优异者已经很少有边静玉这个年纪的人了。再有,今日是放榜日,边静玉却还能稳得住,竟然还在外头闭关苦读。这样的年纪,又有这样的心性,报喜官是真觉得边静玉日后的成就不可限量了。送走了几轮报喜的人,安平侯喜得去给祖宗上了一炷香。鲁氏忙里忙外地收拾东西,说:“要给世子去一封信。世子临行前还关心着静玉的成绩呢,快些把这个喜讯告诉他,也好叫他放心。再收拾一些东西给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