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62
帝国内部。以强硬手段实行集权制度,这种做法本身就和祖制不符。大明太祖皇帝建立起来的内阁制度形同虚设。这个帝国离开了皇帝就无法运转。把天下权利都集中为皇权,看似和违背了朱元樟的本意,也颇为人念叨,其实朱林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至少建立内阁制度的朱元樟就没有真正拿内阁当一回事儿。当初废除承相成立内阁,根本原因还是为了集权,而不是建立一个可以自行运转的权利中心。当初朱元璋建立内阁的时候,内阁其实没有多大的权利,到了朱林时代,内阁完全秘书化了,这在明初是一个很明显的局势。至于后来大明朝的内阁开始真正治理国家之后,基本已经不需要皇帝了,虽然皇权还在,可是皇帝却被秘书化了。明朝某个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见外臣,内阁照样可以让国家正常运转。这是一个不错的进步,但是觉得朱元樟的本意。至少在明初几个强势皇帝手中。内阁就是秘书而已,读者不能用看待明朝中晚期内阁的眼光看待明初的内阁,尤其是朱林时期的内阁更不适合这一套。权臣是不可能产生了,帝国也不可能被篡夺,大明朝出不了王莽也出不了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根本就不具备权臣成长的土壤。真正让朱捷担忧的还是帝国的继承人问题。在实力上明显领先的两个皇子当中。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明显已经在竞争了,争夺的就是太子诸个。未来的皇位之争已经提前展开了。大王爷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的争斗已经半公开化,双方都在不遗余力的扩张势力,若不是强势的朱林牢牢掌控着全局,估计两个儿子互相下绊子互相打闷棍这样下三类的手法早就使了出来,到时候受损的还是这个帝国。太子迟早就是立的,储君一定要有。可是立谁为太子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目前来看,两个儿子各有千秋,难分高下。总体实力上,因为年深日夹的经营和积累,大王爷朱高炽明显占据了上风。而且朱高炽办事沉稳,素有“贤王”之名。虽然朱林一点也不拿“贤王”这样的名声当成什么本事,可这个虚名在士林和文官体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从目前看来,朝廷里主张立大王爷朱高炽为储君的呼声很高。而汉王朱高煦也不逊色。做事情大刀阔斧,不怕得罪人,不计较什么名声,颇有点儿拼命三郎的架势。这一点很讨朱林本人的喜欢。因为只有真正办事情的人才会这样。才会得罪人,那些抹稀泥的和事老永远都会落下好名声。现在的大名帝国不需要建文那种有好名声的皇帝。也不需要什么宽仁温和。自从朱高煦的大明国书文出炉之后,朱林甚至有立刻就立汉王朱高煦为太子的冲动,因为这种思想完全可以作为大明朝历代皇帝的知道方针,不立汉王朱猪都觉得可惜了。但是很快就发现大明国一文并非出自朱高煦的手笔,完全是牲三洪捉刀代笔之作。这让朱林很失望。汉王朱高煦更象自己,却实力不够。而且现在看来他做事情的手段还有够成熟不够老练。大王爷朱高炽拥有庞大的人脉。名声也不错,但是他过于保守,过于追究名声这种不需要的东西。两个儿子的优点和他们的缺点一样明显,这就让太子之争更加扑朔迷离了。为了皇位,不管多么惨烈的争斗都有可能出现,关于这一点,亲手发动靖难,亲手从侄子建文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手中把龙椅夺了过来的朱猪深有体会。如果不赶紧确立太子的话,两个儿子之家的争斗将更加激烈,到时候真要是发动起来,肯定会极大伤害到这个帝国。朱猪绝对不希望大明朝再出现一次兄弟之间的“靖难之争”还是再看看吧,朱捷等着,若是哪个儿子最先犯了错误,就会失去机会了,”八仙过海 第160章 疯狂蛊惑更新时间:20101113 21:24:04 本章字数:8213当邓泽洲带着他那庞大的商队第九次来到瓦图部落的时喉,一心经是第三年的九月份了。大漠里灼热而又干燥的狂风被高山阻隔,这个时候正是草原上最美丽最富饶的季节。满眼都是青中略带着一点点黄的草地,到处都是不知名的野花。上满了秋膘的牛羊肥胖喜人,新生的羊羔牛犊撒欢儿一样在牧场上疯跑。牧民们毫不理会老绵羊“样样”的抗议,抓紧时间剪下这一年当中最后一茬羊毛。部落里的男男女女都在尽量的收割茂密的牧草,压实请平堆放整齐,以备寒冬。这已经是林三洪等人进入草原之后的第三个年头,实际时间是两年。整整两年的时光,林三洪等人已经习惯了味道古怪的碎肉粥和苦涩到让人呲牙咧嘴的浓茶,黝黑的脸膛。精湛的骑术,一身蒙古皮袍子,很多人都可以和熟练的放牧马群屠宰肥羊,就是拗口的蒙古话也说的很不错,要不是专门介绍,谁能分得清楚他们是蒙古人还是汉人因为商队的规模越来越大,运送的货物也越来越多,部落里也更加富有,哪怕是最清苦的牧人可以穿上体面的吊缎子面的皮袍子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是个重要的商业活动,在活动期间,各部落的牧人会驱赶着牲口携带着皮革毛毡等物赶来交换他们所需要的物资。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赛马、射箭等传统的娱乐活动。现在的三部落联盟已经扩展到了七个部落的规模,除了瓦图、沙罕尔和穆穆车尔这三个规模相当的创始部落之外,还有另外四个规模较的部落参与进来。随着每一次扩张。当初的三部联盟逐渐发展成为四部联盟、五部联盟,一直到现在的七部联盟。实际控制人口达到九万。这点人口在繁华形胜的江南也就是一个中等县的规模,但是在大草原上,这点人口散布的区域之广超乎想象。西至金山余脉。动到巴尔阔河。南边频临无边无际的大漠,北边则是人迹罕至是极北苦寒之就是这荆良明显的手法,居然屡试不爽,频频碍手。这自然是有大明朝挑拨离间的因素在内,其实更只要还是蒙古内部的纷争和不懂隐忍之道。稍微强大一点之后立刻就大肆扩张,挑战大明朝的权威。而大明朝也时时刻刻都在盯着北边的局势。不管是哪咋。部分的对手强大之后。立刻就是联合弱小的一方打击将要崛起的势力。再过几年弱小的这一方发展起来之后,再回过头来敲打一番。不管怎么样。都不允许有过分强大的任何一个势力存在。总的来说,局势始终控制在大明朝手中,郑和已经带着他的船队扬帆出海,四处宣扬大明国威,让天下番邦都见识到大明朝的雄厚国力,这是朱林的本意。但是朱林并不开心,也开心不起来。内部平定之后解除了外在的潜在威胁,但是真正的危险来在帝国内部。以强硬手段实行集权制度,这种做法本身就和祖制不符。大明太祖皇帝建立起来的内阁制度形同虚设。这个帝国离开了皇帝就无法运转。把天下权利都集中为皇权,看似和违背了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