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

研究资料啊。程以华面无表情地说:“不是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我要是从研究所里把东西带出来,那就是正儿八经的叛国罪了,怎么还能坐着和你聊天。这是我和沈旭辰一起研究出来的成果。”程老爷子玩了一辈子心计,立刻懂了:“私底下研究出来的啊……你是怕报上去以后,因为你们两个资历太浅,最后功劳被别人占了?呸,哪个兔崽子敢抢咱家的东西!你放心往上递吧,我给你们看着呢。”程以华满头黑线。沈旭辰也被程老爷子满身的匪气吓了一大跳。不过,程老爷子说的是实话。一个程家也许没什么,但程家所站的这一派,势力还是蛮大的。的确没有人敢捞功劳捞到程以华头上。但,事情的重点不是这个啊。程以华收起报告,说:“我不和您说了,等小爷爷回来,我们一起说。”“这事儿还要找新国呐?可见是不小。”程老爷子表情严肃起来了。程以华自小生活在钱湖镇上,不是程老爷子看着长大的,这不妨碍程老爷子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这个曾孙。这个曾孙啊,是个办实事的料!程以华看了沈旭辰一眼。沈旭辰笑着说:“这事儿怎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印度洋板块在以每年约15cm的速度向北移动,使得亚欧板块受到压力,就造成了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又由于受到重力影响,青藏高原东面沿龙门山在逐渐下沉,且面临着四川盆地的顽强阻挡,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这么下去,最终压力在龙门山北川至映秀地区将会突然释放……也就是说,很可能会发生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的地震。”程老爷子再怎么不懂地理,最后两个字“地震”,他也是听得懂的。他的表情更加严肃了。沈旭辰继续笑着说:“说起来,您可能要说我们异想天开了。我和程以华前些年算出s省可能在近期会有一场地震发生,经过缜密计算,我们确定地震很可能就在今年这一年内发生。为了减轻灾难发生所带来的损失,我们在这几年时间里尝试着研制出了一种可以在地震前感知地震发生的仪器。根据地震形成的不同原因,它可以在地震前三天到前半个月左右,提前发出预警……”这话的前半部分其实就是骗骗外行人了,但他说话的重点本来就在后半部分。程老爷子面色凝重了:“这事果然牵扯不小啊。”先不说两个“毛都没长齐”的年轻小娃娃研制出来的机器,别人信不信任。就算仪器可靠,s省地形复杂,人口众多,要是真会发生地震……这里里外外安排下来,不好说啊。沈旭辰看了程以华一眼,继续说:“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研究出来的这个机器……里面有很多超前的概念,哪怕是让专业的人士来验证,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判断出对错的。当然,我和程以华保证我们的研究内容没有任何问题,只是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来等待别人的验证了。我和程以华想在今年四月带着仪器走一趟s省。没有地震的预警消息是最好的,如果有……到时候可能需要程家多看顾了。”所以,上辈子的沈旭辰只能怪自己长得太好看?呵呵哒,这操蛋的世界!“席远征惹到你了?”屏幕又亮了一下。“他没有惹到我,只不过是生意上的合理竞争而已。让我出手对付他,他应该感到荣幸。”程以华面无表情地说。另一座城市里,正一脸悲痛装作夫妻情深给汤书鹤请最好的辩护律师的席远征忽然有了一种不太好的预感。第131章 几年后时间过得很快,在学习、投资、做试验中,几年时间就这么悄然过去了。沈旭辰甚至没能分出精力来感慨一句岁月如梭。“我们这……是成功了吗?”拧紧最后一个螺丝钉,沈旭辰忽然有一种很不真实的感觉。眼前的机器长宽高都约莫两米,非常庞大,看上去有几分丑陋。但沈旭辰看着它的目光却宛如在看着一位绝世美人。这几年,除了学业和一些十分看好的投资项目,沈旭辰全部的精力都花在这台机器上。他和程以华为了制造出这台机器,真是费了大力气了!也好在,他们彼此的兴趣都在这上头,沈旭辰又惦记着那场近在眼前的地震,否则真的坚持不下来啊!其实,要是从系统中兑换一个地震预警器,它的大小只有婴儿拳头那么大。但目前的科技不达标,沈旭辰和程以华按照当前现有材料代替制造出来的预警器,它的体积就不得不扩大了很多倍。这也是毫无办法的一件事情。比起沈旭辰的激动,程以华要显得平静得多。他围着机器转了一圈,郑重地点了点头说:“从理论上来说,我们的机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了。”现在就差实践了。“我记忆中的那场地震就在今年五月。我们到时候请个假,在四月初开着大卡车,亲自去一趟s省,把仪器带过去。”沈旭辰兴奋地说,“我们已经反复推演过了,要是结果没错,这台仪器的精密度已经达到了我们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值,它最早可以提前半个月左右发出地震预警,最晚也能提前两天。”程以华露出一个微不可见的笑意,跟着点了点头。沈旭辰用力抱了一下程以华,说:“哈哈,我们竟然真的把地震预警器做出来了!你太厉害了!我们得好好庆祝一下。”程以华面无表情地接受了沈旭辰的拥抱,他心里是十分高兴的。他手上拿着两叠资料,一叠比较薄,一叠非常非常厚。程以华说:“这里两份总结报告,一份是公布给大众的,一份是往上递交给研究所的,我已经都整理好了。”为了不暴露沈旭辰的秘密,他们这个小型研究组只有两个人再加两只智能ai。ai就不用说了,为了不暴露它们的存在,它们的功劳将全部被抹去。剩下两个人,沈旭辰和程以华都不是格外注重名利的,再加上他们原本就关系亲密,因此最后的总结报告写得非常顺利,该谁的功劳就是谁的功劳,不会为了署名的问题而内斗。之所以会有两份总结报告,是因为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关注点不一样。对于非专业人员,程以华和沈旭辰只需要告诉他们这个仪器的大致原理是什么,功能是什么并且该如何使用,这就可以了。但呈给专业人员的报告则要复杂得多。打个比方,如果春秋战国时期有了一台电脑。对于一般人来说,他们只需要了解电脑怎么使用就可以了,至于电脑神奇的来历,他们可以完全不用关心。但对于专门的工匠而言,他们需要知道电脑是怎么制造的,每部分的原材料是什么,这些原材料本身的合成方法又是什么,他们还需要知道这些原材料最终能合成一台电脑,这过程中每一步的原理又是什么……总之非常复杂。而且,这个研究论证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哪怕沈旭辰和程以华把专业报告写得非常详尽了,那些专业人士来研究他们的报告,也需要很多的时间。尤其是,他们的报告中有许多超前的内容,哪怕他们把前期推导和数据实验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