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章 倭寇

坠马,因为摘镫不及,被一路拖行,等拦下马时,马上人已经没有了气息。

  “好像是宫里的人。”

  “赶紧报官!”

  巡警保护现场,很快汉京府衙来人,检查死者,发现了腰牌。

  死者的身份很快查明,居然是宫里的内侍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出宫回家途中,马受惊狂奔,致其坠马而亡。

  消息传出,内侍省也迅速派人过来查验,大理寺、御史台、刑部也组成了调查组。

  一番联合调查,得出结论。

  王承恩之死纯属于意外。

  一位历经三朝的宫廷总管,居然就这样的意外死了。

  大家唏嘘不已。

  议会上院有议员提出了王承恩善后之事。

  因为王承恩有实封侯爵爵位,又有百里封地,所以他的死还涉及封地爵位继承的问题,这些也是要归上院管的。

  那边议院还在讨论关于爵位封地的继承问题,这边皇帝已经对王承恩的意外之死表示了惋惜。

  皇帝下诏,追忆了王承恩历来功绩,给予表彰。特旨追封其为国公爵位,赠三州刺史衔。并下旨,由礼部与太府寺、少府监一起负责王承恩的葬礼等。

  贵族院的讨论也很快出来,因为王承恩无子嗣,所以身死国除。朝廷收回其封地,并将其财产收归朝廷。

  为了表示对王承恩功绩的敬重,特将他的财产设立一个基金,专门用来建立宦官养老院,以后宦官年老退休,可到养老院里休养,所需费用,由这个基金支出。

  王承恩其实有族人,有堂兄侄子等,但没有一人提出要继承王承恩爵位财产之类的,朝廷给了他们一笔钱,数量不多。毕竟王承恩薪水俸禄其实也不高,要是太多了,不反而说明王承恩有问题吗?

  一个昔日当红太监的死,犹如一滴雨珠落在了湖里,只是荡起了一点点的涟漪,就迅速的恢复了平静。

  王承恩死了,一场针对王承恩集团的清洗在迅速的进行着。

  但没有什么公开的王承恩集团的说法,每个被清洗的,都只是一个个案,是因为某样犯罪事实而被调查、审判、处置,公开下,他们和王承恩毫无关联,甚至相互之间也是没有关联的。

  但朝堂上,还有地方,以及那些诸侯们,其实都心知肚明。

  王承恩之死,也许是意外,但他的那些党羽,肯定就不是什么个案,那是在被连根拔起。

  也许朝廷是因为王承恩死了,所以干脆将他的那个集团一起拔除了。

  又也许,王承恩之死,本身就不是什么意外。

  但不管如何,一个宦官,他都死了,他的那个小圈子,又还能掀起什么浪花来呢。

  三法司的调查审讯,都是铁证如山,连给他们求个情的人都没有。

  甚至经过报纸舆论的宣传,这些人都是蛀虫的典范,死不足惜,朝廷杀了他们,只会让百姓拍手称快,又杀了几只蛀虫。

  吏部也趁势发起一波官吏考核。

  御史台等三法司,也发起一波自查自律行动。

  各地也趁机又清除了许多贪官污吏,这些事情报道出来,引来一片叫好之声。朝廷得名得利。

  “陛下,朝鲜消息。太子殿下已经攻灭百济!百济逃亡朝廷在别都熊津城开城投降,百济王室扶余氏除一个王子在倭国出使,其余尽皆被俘。”

  锦衣卫指挥使柯小八高兴的入宫禀报。

  “这么快就攻灭了百济?非常好。”张超对这消息也是很高兴。他还担心太子会不会因为过于骄傲之类的,犯下一些错误。

  可是现在看来,不到半年时间,就把一个百济给灭了,这个速度已经是非常的快了。

  “我们攻灭百济,损伤多少人马?”

  “损失很小,不过千。”

  这个数字说出来都让人难以置信,攻灭一国,损失居然不过千。想想当初隋朝攻高句丽,文帝杨坚第一次讨伐,三十万大军入辽,结果遇上暴雨,然后又发瘟疫,都没与高句丽人交战,最后粮尽而返,三十万大军只剩下两三万人退回。

  炀帝杨广更是数征高句丽,最多一次发兵一百一十万,军队连绵千里,动用了无数民夫运输粮草补给,可谓是举国之力征讨。

  可结果呢,连个辽东城都没打下来。派了三十万大军绕过辽东城,深入到了半岛上,结果被高句丽人诱敌深入,最后被伏击,三十万人几乎死光。

  隋朝两代皇帝数征高句丽,前后死了起码不下五十万人,若加上民夫,还更多。

  后来张超和李世民又征辽,前后数年,又是袭扰又是决战的,伤亡也是数万,才最终灭掉了高句丽,这还是在张超用了许多计谋让高句丽自损国力情况下。

  而现在,大华征讨百济,短短时间就以雷霆之势灭了百济,伤亡总共居然不过千。

  “那些百济人毫无战意,每战一触即溃,甚至未战即望风而逃。若不是扶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