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1章 皇帝采邑

  “这件事情,朕希望由你来提出,如何?”

  张超笑着对马周道。

  内阁首相提出将原本划归朝廷直辖的倭国,改设为太子采邑,这确实也符合程序,当然,这也不仅仅是符合程序问题。

  张超不亲自提,也是为避免会有些人反对。

  皇帝亲自提,跟首相提,效果是不同的。

  另一方面,这也是张超让太子以后感激马周。毕竟,多一个这么大的采邑,那对太子来说也是有极大助益的。

  有地盘有钱,太子能做更多的事情,能提高自己的名望影响力,稳固自己的储君之位,这都是很重要的。

  若马周提出这些,那太子肯定要记他一个大人情。

  马周办事效率很快。

  回去之后,立即就拟了这么一个提案,然后在内阁上讨论。

  张超和马周都跟内阁诸相们通过气,因此大家都明白这个计划是皇帝的意思,讨论了半天,就已经全票通过。

  然后送到翰林院审议。

  翰林院以房玄龄为首的学士们,研究后,也认为并无不可。首先,倭国现在还没亡,那块地还在敌人手里。

  其次,这块地以后只用做太子采邑,因此并不会说太子将来当皇帝后,把这块地再分给他的儿子们,而是只传太子。

  因此这地实际上也还算是在朝廷掌握之中,并一直在朝廷掌握之中。毕竟,太子是储君,当然是代表着朝廷,而不是封臣体系。

  再者说,让太子有块采邑亲自管理,在继位之前,多磨砺一些管理的能力,这对于将来继承帝国当然也是大有帮助的。

  若是太子一块采邑都管不好,那大家也能提前看明白。

  内阁提出,翰林院通过,因为涉及到封地采邑这些,所以最后又送议会贵州院审议。

  最终自然也是通过的。

  如今的这届议会,是与内阁翰林院配合的最好的一届了,对皇帝的意图更是心领神会,从来还没有出现过与皇帝意图作对的那种情况。

  于是乎,倭国还在倭人手里,但大华帝国已经通过决义。

  在朝鲜南新设带方道和乐浪道,并将倭国改为扶桑道,为太子采邑,直接太子和东宫管理,太子在扶桑采邑,可拥兵一万五。

  其余方面,太子采邑几乎和诸侯封地的权益差不多,三分之一税缴朝廷。朝廷也要派出御史等。

  虽然扶桑现在还是倭国,但大华上下,似乎无视他们了。在大家的眼里,这倭国已经是扶桑道了,顶多再多等半年,到时太子殿下肯定就已经将扶桑攻下了。

  ·······

  “骆宾啊,太子来信,对于你提出将倭国设为太子采邑一事,非常高兴啊。他让朕代他转答谢意。”

  马周笑笑,“这都是陛下之意,臣不过是出面提议而已。”

  “你这出面提议很好啊。朕现在还要请你帮个忙!”

  “陛下尽管吩咐。”

  “朕最近在想,皇帝也应当有个采邑。”

  马周怔了一下。

  你说太子要有采邑,让我来提,我提了,现在也通过了。怎么着,现在皇帝也需要一个采邑了?

  皇帝你是缺钱了?还是缺啥了?

  马周不太明白,张超可是天下最有钱的人了,他更是皇帝,天下之主,还要一块采邑做什么?

  张超假装没看到马周的疑惑,自顾自的说下去。

  “朕以为,吕宋、渤泥、爪哇、望加锡四群岛,可做为皇帝采邑。其制仿太子采邑,四群岛为皇帝专有采邑。朕在位,采邑就是朕的,但朕退位或者哪天驾崩了,就由新皇继承,采邑不分封给诸皇子。”

  “四群岛,可拥兵额十万。”

  张超说了个十万兵额,更吓了马周一跳。

  皇帝你要十万兵干吗?天下六十万兵都是听你节制啊。

  张超却只是笑笑,“兵额十万好听点而已,并不是真拥兵十万。”

  采邑兵跟朝廷的兵当然还是不同的,朝廷的兵是受朝廷约束的,皇帝哪怕节制兵马也受宪法约束。

  但采邑兵不同,采邑兵属于私兵,虽说调动也受朝廷节制。

  但这采邑兵其实是为预防万一的,一旦有意外时,那一支完全听命于皇帝的军队就会有大用。

  马周感觉自己心跳的厉害。

  刚设了一个太子采邑,现在又来一个皇帝采邑。

  太子采邑是倭国,而现在皇帝采邑,更直接就是原来张家的南洋封地了。

  “陛下,此事只怕朝廷大臣们未必肯支持!”

  “总要努力试试,跟大家好好谈,耐心谈,朕相信大臣们最终能理解朕的想法的。不过此事,还是先由你来提。”

  马周一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