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指腹为婚



  如今一道诏令下去,召百官上朝,没有人敢不来。

  就连东宫的旧部,也几乎都来了,秦王说来了就是既往不咎,不来那就是心怀不轨,谁敢不来。

  殿上的气氛很沉重。

  李渊基本上没开口,宰相们也都木桩似的站在那里。

  杨恭仁这个检校侍中,今天充当着宣诏官的角色,一道道的诏书早已备好,这都是昨天就商议拟好的,都由秦王授意,最后皇帝用印通过。

  都省的宰相们,也都跟皇帝一样,什么意见都无法表达,只能署名盖印通过。

  第一道诏书,废太子建成为庶民。

  第二道诏书,废齐王元吉为庶民。

  第三道诏书,立秦王世民为太子,总摄国政!

  这道诏书一下,殿中响起许多声音。有如释重负,有唏嘘惊叹,还有失意落寞,有兴奋激动......

  总之,从此时起,李世民就是大唐的皇太子,而且拥有总摄国政之权。一切军国政务,统交太子处置。

  李世民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太子之位,也拿到了他需要的监国摄政大权。

  李世民跪谢皇恩。

  在百官的恭贺之下,李世民走到了皇帝玉阶之下,百官之前的那张案前坐下。

  这里,以前是太子建成在朝会上的位置,现在,属于李世民了。

  李建成向李世民跪拜。

  无数人看着这一幕,李建成膝盖碰地,一切尘埃落地,大唐的储君易位,前太子成为了庶民,向新的太子朝拜,君臣易位。

  李世民当上了太子,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册封东宫官属。

  太子监国,东宫就是小0朝廷,以后军国政务都要从这里处置。

  一道道诏令还在继续宣读。

  调原岭南道大都督李靖为河东道大都督,原河东道大都督李世绩改任河北道大都督,调原河北道大都督秦琼为关内道大都督,调柴绍为陇右道大都督。

  屈突通调任都畿道大都督,刘弘基调任河南道大都督。

  李超调任京畿道大都督!

  七位大都督的调动,大唐的半壁江山都换了镇守。

  其中尤其以李超出任京畿道大都督让人惊叹,这原来要是秦王遥领的,本来大家还以为新太子会让其长子李承乾来接任这个位置呢。

  诏令依然在继续。

  七大都督调动之后,是东宫官任命。

  以皇帝和朝廷的名义,任命宇文士及为太子詹事,任命李超为太子少詹事。这两个官职,相当于朝廷的尚书省左右仆射,总管东宫庶务。

  任命,长孙无忌与杜如晦为左庶子,这相当于朝廷的中书省中书令。

  任命高士廉与房玄龄为右庶子,右春坊相当于中央的门下省,两人类似于侍中。

  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这就类似于朝廷的三省了。而刚被授任的六人,其实就相当于三省的宰相。

  李超再次让殿中朝臣们惊呆了。

  由检校陇右道大都督,转任京畿道大都督,现在又出任了詹事府的少詹事。

  诏令,以尉迟敬德为左卫率,程知节为右卫率,这是东宫重要的警卫统领。东宫十卫率,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负责统领府兵,并统东宫内卫。

  另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负责门禁和随从侍卫。

  虞世南为中舍人、诸亮为舍人。

  姚思廉、魏征为太子洗马。

  同时,皇帝诏令,召回此前流放的王珪、杜淹、张亮等宫府官员,都授予东宫官职。

  此时朝中的三省宰相班子,依然还是以裴寂为尚书左仆射,萧瑀为尚书右仆射,陈叔达为侍中,封德彝为中书令,另外杨恭仁检校侍中,宇文士及检校中书令。

  对于前五位宰相,李世民没有动。但把自己原来天策府的长史宇文士及送进了中枢,拜检校中书令,也成为宰相。

  饭一口口吃,事情一件件办。

  先把朝廷大权向东宫过渡,等东宫的班子掌握了这些权力之后,到时再来清洗皇帝的人,等那时人清洗的差不多了,太子就能即位了,皇帝也就可以去当太上皇了。

  这些都李超和房杜长孙他们与李世民商量的计划。

  今天的朝会,只是废立太子,并确立了东宫班子,以及调整了几大都督的人事,其它的,并没有处理。

  评选赏赐功臣这些,还不急。

  不过已经有许多人在向李超恭贺了,毕竟李世民那句玄武门以李超、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秦琼、尉迟恭功并第一这话早已经传遍长安了。

  谁不知道,李三郎将是新朝最当红的人之一。

  京畿道大都督、太子少詹事、太子宾客、左翊卫大将军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