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迁民入兰

/>   众臣开始了揣测:皇帝刻意如此,难道他有意支持兰州这么做?

  在这样的大事大非面前,李世民也不得不三思。就算他是皇帝,如果不能拿出有力的说法压住悠悠众口,这样的国策方略也是无法实施下来的。

  这天傍晚,李世民微服而出,到了李靖府上。二人依旧和往常一样,对弈品茗。

  下了两盘棋,李世民大败亏输,根本就心不在蔫。

  “陛下有心事?”李靖问。

  李世民苦笑一声,便将“迁民入兰”一事对李靖说了。

  李靖听完,呵呵的一笑:“既然朝臣多半反对,那便证明此举的确是颇显荒谬。陛下不予批奏就是,还有何疑虑心烦的?”

  “哎!”李世民长叹了一声,苦笑道:“药师,难道连你,也不理解朕的心意吗?”

  李靖微微一笑:“难道陛下心中,也正有此念头?”

  李世民浓眉深锁点了点头,说道:“辅机(长孙无忌)等人反对此案,是站在朕的立场上,在为朕和朕的子孙们着想着想,他没有错;玄龄等人反对此案,是站在朝廷和百姓的立场上,他们也没有错。朕,没有说辞能够说动他们,因此苦恼。”

  李靖点了点头微微一笑:“那陛下,是站在什么立场上,在思考此事的呢?”

  “历史和民族。”李世民双眼一眯,精光毕露。

  听闻些语,李靖居然愕然的怔了一怔,老眉深锁寻思了片刻,恍然的点头:“陛下英明!为我族的长远之计考虑,迁民入兰,实为上善之策!巩固兰州,以此为据,中华的版图从此地开始扩张,我族的文明将从地开始传播。陛下雄心万丈高瞻远瞩,老臣感佩!”

  李世民苦笑:“感佩何用?现今这朝堂之上,连朕的左膀右臂的两个宰相都在高声反对。魏征在家养病,连日未上朝堂了。但朕已经听说,平日与他不和的长孙无忌,都屈尊拜访去请他出山,将合力一起力谏,让朕废了这套方案。朕能如何?”

  李靖沉默了半晌,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微笑。

  “靖兄因何发笑?”李世民问。

  “如此陛下觉得,老臣这张老脸还值得一点钱,就请准许老臣,明日上朝议事吧!”李靖说道。

  李世民眼睛一亮,顿时大喜:“朕,求之不得!”

  “光是老臣一人,恐怕还不顶用。”李靖说道,“至少,还需要两个人。”

  “哪两个?”李世民问。

  “兵部尚书李勣,和太子殿下。”李靖说道。

  李世民眉头一拧:“李勣倒还说得过去。承乾……要他何用?”

  李靖微笑:“请陛下三思。”

  李世民拧了拧眉头:“朕会三思的——来,继续下棋!”

  几天后的早朝,久已离朝不问军政的卫国公李靖,赫然出现在了朝堂之上。因他腿脚不便,皇帝特许他拄杖上朝。但李靖没有拿上他那根皇帝特赐的紫木杖,徒步走进朝堂来。

  与此同时,驻兵在外的李勣也被急召回朝,一同议政。

  但是李靖没有看到,太子李承乾。取而代之的是,魏王李泰出现在了朝班之中!

  此刻,李靖心中已是一切了然——东宫,怕是要换人了!

  今日朝堂,再议“迁民入兰”一事。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等人,依旧强烈反对。魏征双目已近失明,但口叙奏章托人上奏,也示反对。

  李靖出面了。他从长远之计出发陈叙利害,力主支持迁民入兰之举!

  原本,若论权势,李靖几乎已是白身;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当朝两大首辅,李靖绝无与之较量叫板的实力。但是论名望、论资历,尤其是在军中的影响、对军国大事的把握能力,李靖,无人可及!

  平常寡言少语及少参与政事,也从不刻意表现自己的他,说出来的话——掷地有声!

  李勣是个大大的聪明人,虽然他驻兵在外对“迁民入兰”一事并不太清楚。但皇帝既然刻意将他召回,显然就是让他给出“合理”的意见。

  于是,他非常合理的拿出了自己的意见,表示赞同李靖的说法,同意迁民入兰,壮大兰州并以此为据,雄图大计!

  这下好了。代表军队最高权威的前任统帅、现任统帅,都站出来表示支持迁民入兰。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这些掌握朝政话语权的大臣,就算肚子里装了千册典籍万般理由,也说不过“兵权”二字!

  大唐尚武,重视军功。军人议政,向来一言九鼎。因为他们往往代表了军队的最高利益,代表整个国家的军事发展方向!

  李世民是皇帝,是最高级的“政治家”;但是骨子里,他也是个军人,是个马上夺取天下的皇帝。与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这些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文人,不尽相同!

  这一次,他的观念与想法,和李靖、李勣这样的军事家,达成了统一阵线!

  ……

  这一轮早朝,议到了午时过后方才停歇。最后,“迁民入兰”这一重大国策方略,居然被准许!<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