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状元能耐
王父高兴的不行,带着儿子乐呵呵的回家,逢人就说黑瞎子说了他儿子以后是个有出息的大人物。
说的多了,村里人听到就翻白眼。
王父却把小儿子给供起来,对他好的不得了,什么活都不让七岁的儿子干。
七岁,在农村里已可以做很多事情了,种地下土豆种的时候,可以跟着丢土豆种,做些孩子能做的活。
但王父舍不得,村里其他这么大的孩子都帮忙,就王开被他爹叮嘱着坐在旁边看。
村里村长看不过去,讽刺他说你儿子要做状元啊!
状元才叫有出息,可你儿子在这老山上,连字都不认识一个,还想出息。
王父被打击到了,回来想了一晚,急的头发都白了。
黑瞎子没说错,他在他们这一片说话可灵了,他家王开就是有大本事,大能耐的人。
王父想了几天后,做了个伟大的决定,要送儿子去读书。
梁山上识字的人太少了,山高皇帝远,加上文化人都不会往这边来,就连下乡的知青,都没分配过到他们这几个村来。
因为他们这里只种地,又是高原,城里人来都不习惯。
之前分来一个,才几个月时间,命都没了半条,匆匆送到了镇上卫生所去后,被拉走了。
封闭,却有自给自足,这几个村里的人自成一个队,没有生产队管的那么严,上缴的粮食每年会有公社里派人来,剩下的自己分。
他们够吃,饿不死自己,在六七十年代,是最幸福的一群人了,因为不会饿肚子。
所以,他这个决定不可谓不惊世骇俗。
村里都还没孩子去读过书,他竟要送王开去读书。
而学校在哪儿,在镇上,镇上只有一所小学,就一两个老师,几间教室,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们混着上,老师也混着教。
尽管老师的工资是国家发,学生也不用交很多钱就可以读书,但对于家里有粮食,却没钱的村民来说,这钱也是一笔大数目。
王父做了决定后就开始行动,原先家里能吃饱饭,为了送小儿子去读书,把家里所有人口粮省了一半,拿去换钱给儿子上学。
王开就这样被送去了镇上学校,成了周围几个村唯一一个被送去读书的学子。
为了让儿子上学,王父可谓操碎了心,老大娶了媳妇生了孩子,老二也到娶媳妇年纪了,家里粮食只吃的多,不会减少。
而少了王开这个劳动力,家里填了小的,粮食越发不够吃,王家人开始吃不饱饭,饿的面黄肌瘦。
村里的人笑话,在这饭都吃不上的年代,王父还真送王开去读书,而不是去省下那学钱,让自家人吃饱。
大家都笑王家人是傻子,王父却坚信自己儿子会出头,操心的人都老了几圈,没几年就病了。
那时候王开十二岁,读了四年书了。
王父去不看病,不花钱买药。家里本就穷,他不能用了儿子读书的钱啊!
这一病,要了他的命,在床上躺了半个月就没了,在没之前却把几个儿子叫来床前,叮嘱着不论如何,一定要让王开读书,不能让他回家。
经过四年读书,王开也懂事,学了很多东西,拉着父亲的手哭。
王父最后的遗愿,是让王开好好读书,争气,给王家光宗耀祖,给三个大儿子的话,则是无论如何,都要把弟弟给盘出来,让他成才。
交代完这句,他就撒手归了人世。
王母早在前两年就没了,也是病死。
穷乡僻壤的山上,与世隔绝,大家自己就是赤脚大夫,普通小病自己找草药就能治好。
可王家二老病的都不轻,不是草药能治疗好的病,二老双双病死。
家里的长辈,只留下成家的长兄,刚娶了媳妇,刚定了媒还没娶回来的老三。
老大老二听话,遵从父亲的话,一定要让弟弟读书成才。
老三却颇有怨言,他不像大哥二哥,比王开大十几岁,他只大着王开七八岁,可他却没得读书,上学。
就连定了的媳妇,也因这次父亲过世,家里还要送王开给读书告吹了。
尽管有怨言,但父亲的交代,他还是遵守着。
家里原本刚够所有人吃的粮食,照列扣出一部分给王开读书用。
这导致王家越来越穷,但王开也争气。
镇上刚开始考中学,他就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去了县里读书,高考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去了京城华大。
长兄如父,王明是真的遵从着父亲遗愿,一定要把弟弟盘出来。如今,弟弟是他们村,不,整个镇上唯一的大学生。
王开刚考去大学那一年,他们王家着实风光了一把,远近邻居见到他们都笑眯乐呵的。
但别人的友好态度不能当饭吃,该穷的时候还是穷。
&em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