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无价

  在三公之下,还有两个丞相。

  但这两个丞相很少上朝,基本不来,为什么呢?

  两丞相中其中一个姓殷,是殷氏皇族中辈份最高的,此人叫殷德,愈近百岁,在殷祖帝时期,封号德王,殷太后时期,封号殷忠王,到了殷皇统治,在殷忠王的封号上又追封了丞相,这个丞相是文丞相,原担任这个职位的人是聂竖有,聂青婉的大伯公。

  聂竖有从朝堂隐退后,殷玄挑了殷氏皇族中辈份最高以及声望最高的人来担任文丞相,一来震慑朝臣,二来抚拢殷氏族人。

  但因为殷德年岁太高,实在不宜上朝,这个文丞相也就等同于虚设。

  殷玄独掌朝纲三年,除了封官当天殷德被殷氏子弟们推着来上了朝外,到至今为止,再也没进过金銮殿。

  另一个丞相,属武丞相,是殷太后时期的旧臣,只奉君王。

  殷太后时期此人就不大喜欢女人专权,只是看在太后威名远播,又确实没有祸乱朝纲,用心栽培殷氏正统皇室,且,她把大殷推到了一个历史上的最高峰,故而,被其折服,甘心伺奉。

  此人名叫封昌,刚过四十,正是中年正旺的年龄,在殷太后时候,他虽与殷玄年龄相差悬殊,却极为敬服他,二人时常并肩作战,一个稚气未脱却冷狠如阎王,一个身经百战且智勇双全,他二人只要一出现,就一定会令敌人闻风丧胆。

  那个时候,殷玄说过:“封昌是我的手足。”

  可是,这个手足在他杀了太后后,也要离他而去。

  殷玄没有批准,可封昌已不愿意再面对他,如果说谁最先知道殷玄对太后有那方面的心思的话,就属封昌了,封昌曾劝解过殷玄,让他不要走极端,可殷玄没有听,因为他已经无路可走。

  封昌是愧对太后的,他其实一早就知道殷玄的心思和打算,可他没有举报,亦没有提醒太后,造成了太后枉死。

  他觉得他是大殷的罪人,无脸再立身朝堂。

  他递了辞呈,没有获批,他找殷玄,殷玄说:“你至少还能再议朝三十年,如今大殷四面稳定,不需要再进行规模性的战争,你想去散心,或是想去周游列国,朕都放你去,但你想离开朝堂,朕不会准的。”

  那一天殷玄放封昌去周游列国,但武丞相的位置依然保留给他。

  这三年,封昌没回来过,亦没给殷玄写过一封信。

  但无人会忘记这个人。

  陈亥更加不会忘记,因为他很清楚,皇上留这个武丞相在朝堂上是什么作用,无非是在向他说明,他就算帮他铲除了太后,陈家的孙女成了后宫之主,他陈家也休想威胁到他。

  武丞相封昌手中,可掌握着大殷三千万兵力中的四分之一。

  如今,这四分之一的兵权掌在殷玄手中,等封昌归来,殷玄会把兵权重新还给封昌,可封昌若不回来,这兵权就永远掌握在皇上手中了。

  大臣们觉得皇上令人畏惧且心思诡谲,那不单是因为他曾随太后一起南征北战,打下赫赫战功,也因他从治国开始,就表现出了惊人的帝王谋略。

  原本两个丞相是用来制肘三公的,权力不分上下,可如今,三公只剩下一公,两个丞相一个年岁太高,无法上朝,一个周游列国,归朝无期,那么,这两个丞相,有了等于没有。

  殷德被安在了丞相的位置,殷氏子弟们就不会再对殷玄有任何异议,如此,既抚定了殷氏皇族,又减掉了朝上的一颗眼中钉。

  对封昌武丞相的保留,一来能牵制陈家,二来还能让曾经跟随太后的那一些人感恩戴德,尤其,殷玄对封昌表现的这一出情意,会令他们折服,而封昌不再朝中,那些人就只能追随殷玄,如此,长久以后,他们就只认殷玄为主了。

  利用殷德安定殷氏皇族,利用封昌安定太后旧部,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追随陈家以及殷玄的,如此,太后死后纷乱的朝堂,很快就得到了平息。

  而两个丞相不在朝中,殷玄就更能大手大脚的做事。

  却又因为尚有两个丞相的存在,朝中之人,包括陈氏在内,都不敢动弹。

  如此权谋心计,着实令人恐怖。

  一刚开始华图是不知道这些内幕的,只不过,既入朝为了官,有些事情就会慢慢的知晓。

  朝议的时候,殷玄把陈亥叫出了列,对他道:“陈公,原本皇后中毒一案朕着实不打算再查了,但如今既有人担了刑部尚书,那还是交给刑部办一办,总得把幕后黑手抓出来,还后宫一个安静,也给皇后一个交待,你说呢?”

  陈亥惶恐,立刻低头说道:“皇上说的极是,就按皇上说的办,臣没有异议。”

  殷玄笑了一下,挥手让他退回去,然后喊一声:“华爱卿。”

  华图即刻出列。

  殷玄道:“皇后中毒一案就交给你了,这是你上任后要破的第一件大案,这件大案困惑住了朕以及大殷帝国数以万计的官员们,此案不好破,朕原先已让刑部结案,但想着你既上任了,这悬案还是继续侦破比较好,但若你不愿意,那朕也不勉强。”

  华图已经从聂青婉嘴里知道了皇后一案的来龙去脉,也知这案子不好破,却也知这案子他一定得接。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