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退兵卤城
李平虽然知道诸葛亮交给自己的这份差事必不好做,但确实没有想到粮草问题会这么严重。汉中虽是富庶之乡,但自汉中到祁山前线,战线拉的太长,路上消耗巨大,粮草供应已经出现了问题。等到了多雨季节,问题会更加严重。李平意识到这个问题,气得脸色铁青:一旦自己延误了军期,诸葛亮势要借机弹劾自己,那个时候自己可真就是百口莫辩了。李平思前想后,拟了一道奏章发往成都。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诸葛亮意识到司马懿绝不会与自己决战,而司马懿为避与诸葛亮决战,也不敢派过多兵力骚扰诸葛亮的割麦军,只敢以轻骑箭羽进行骚扰。诸葛亮开始分兵大胆麦,但仍不敢大规模麦。但经过近月余的努力,蜀军也了近一个月的军粮。
上邽毕竟是魏军的地界,现在上邽内外布满了魏军,一旦司马懿采用的是麻痹战术,再借用地势上的优势,与上邽兵里应外合,蜀军极易陷入被动。于是,诸葛亮未敢太过深入割麦,而是决计退兵到卤城,一来可以与祁山王平的无当飞军形成犄角之势相互照应,二来也可以借卤城晒麦,防止麦子发霉。卤城再怎么说也是座城,怎么也强过一般的栅寨。
行军途中,诸葛亮军经过一道峡谷,但见其东西两面雄山对峙,壁立千仞,空谷一线,状若天然门户。诸葛亮摆扇阻住四轮车,叫来向导道:
“此处为何地?”
“回禀丞相,此处名为木门道,是街亭、上邽南入祁山的必经之路。”
那向导说至此处,抬手指向远处的木栅栏道:
“这条栅栏正是东汉名将段颖所修,因此叫木门道。”
诸葛亮抬眼望去,前方果然垒成一条木道,便于军队运输辎重,不由若有所思道:
“木门道?木门尽处皆为土。”
天明环顾地势道:
“师父,此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您莫不是想在此地伏击司马懿吧?”
诸葛亮摇头道:
“司马懿如此谨慎,既知此地如此险峻,岂会轻易贸进?纵使埋伏,亦会被其识破。”
说至此处,坐回四轮车道:
“走吧。”
当即继续向卤城方向挺进。
司马懿听说蜀军退兵了,当即率军向卤城挺进,行至木门道,不由驻马道:
“此处为何地?”
身后张合笑道:
“大将军,此乃木门道!”
司马懿抬眼望去,遍目木栅,不由笑道:
“妙哉!妙哉!将军惧土,此地生木,真可谓绝处逢生。”
张合乃玄武所化,五行属水,土克水,故而张合最忌山地战,却擅骑兵奔袭。张合见司马懿一句点破张合弱点,不由另张合刮目相看,面色平静道:
“此处乃昔年东汉名将段颖所驻,实属偶然。”
司马懿点了点头:
“此地既是将军机缘,必是将军之福地。”
张合不以为然笑笑。
司马懿见木门道地势险要,不敢贸然向前,当即广洒斥侯。待打探仔细,蜀军几已抵达卤城城外。
卤城属于山地地势,地形崎岖陡峭,南北有两座山,稠泥河自两山之间自北向南流入西汉水。诸葛亮抵达卤城前,便已将王平的无当飞军自祁山前线撤下驻于南山,自己则率主力驻扎北山。
司马懿率军抵达卤城地界,眼见南北两山旌旗飘飘,栅寨相连,再看卤城地势崎岖,不由眉头大皱:
“此地不利骑兵冲阵,实于我军不利。”
魏军地处平原,长于骑兵,蜀军久占蜀地,擅于步军。
张合闻言道:
“大将军,不是还要与蜀军相峙不战吧?”
司马懿看了眼张合:
“诸葛亮素擅用计,贸然进军,只会为其所乘。”
众将闻言皆有忿色,司马懿说得好听,显然是不想与诸葛亮正面决战,才做此讲。
张合当即谏道:
“大将军若欲持久不战使敌自退,我大魏军威何在?不如主动进攻,以正兵屯在此处,分奇兵袭其后。”
“不可!”
司马懿忙阻道:
“某非是不战,而是自有主张,你等只听某军令便是!”
说至此处道:
“传我将令,登山掘营立寨!”
魏营诸将闻令一个个像看白痴一样紧紧看着司马懿,司马懿却连头都不回,视他们如无物一般。
司马懿在山上掘营立寨,诸葛亮于南北两山立营,他们就像两个绝世高手矗立在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上,静立相视,一动不动,寻找着对方的破绽,任由长风席卷的衣发飘飞,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会招来对方致命的杀招。
诸葛亮大寨中,魏延、马岱一干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