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节

高声地嘶吼着……]

  “先生!快、快、快开门哪,先生!”

  长镜头随着那道在雪地上踉踉跄跄的身影,一路跑进了屋里,随着他推开了那扇书房的门。

  门后,长衫的年轻先生不紧不慢地将刚刚写好的一张手稿放好,合上笔盖,动作轻柔地将钢笔放进了笔筒中。

  门外的呼喊和骤然被打开的门,都没有对他的动作有丝毫的影响。

  “先生!他们要来抓你了!您快点跟我走吧!”

  在尚先生急切的声音中,年轻先生站起身,慢条斯理地拿起平时出门时戴的帽子,扣在了头上,转身望着气喘吁吁的尚先生,脸上忽的便露出了一个笑容。

  “走?”

  他重复了一遍这个字,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了起来。

  “走到哪里去呢?”

  “南方、海外,哪儿都行!只要您能够躲过这一遭……”尚先生话还没有说完,他注视着颜先生的笑容,余下的话却猛地卡在了喉咙口。

  年轻先生低头轻笑着。

  “我哪儿都不会去。”他抬起头,一步一步,坚定地朝着门口的方向走去,“我做了我认为是对的事,将我的真实想法用文字的方式保留了下来,传播出去。而一切可能的后果……”

  年轻先生推开了那扇门,逆光而立,长衫的瘦弱身影被阳光拉得很长,很长。

  “我自会一人承担。”

  尚先生不懂。

  为何年轻先生走向了前来逮捕他的官兵,他的眼中,却仿佛有火苗在跃动,生生不息。

  “好!这一条过了!”许导的脸上露出了今天开拍以来的第一个笑容,他大笑着站了起来,毫不吝啬地为奉献出这段对手戏的两位演员送上自己的赞美。

  旁边站着的工作人员也跟着鼓起了掌。

  杜若微微一笑,却发现自己的脸颊已经被寒风吹得僵硬了。

  下一刻,温热的手掌贴上了他的双颊,杜若抬起头,便看见闻戚若无其事地回了手,把臂弯里架着的黑色羽绒服递给了他。

  伸手接过羽绒服,低头的那一瞬,杜若也错过了闻戚嘴角一闪而逝的笑。

  这一场戏足足ng了十五次,是杜若进入《国器》剧组以来,ng最多的一条。

  在拍完了这段一镜到底的戏后,在场的人都不松了一口气。

  虽然《国器》是一部电视剧,但是在细节上益求的态度,甚至能够秒杀市场上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所谓“商业”电影。

  为了尽可能地贴近历史上的人物形象,剧组甚至专门请了方言老师和历史专家。方言老师负责一对一教演员口音,历史专家则会在每一段戏开拍之前,将片场里所有的道具都仔仔细细地检查一遍,避出现不严谨的漏洞。

  《国器》剧组封闭拍摄期间,因为事先签订了保密协议,尽管没有强制要求,剧组里的演员在片场的时候,都会自觉将所有通讯设备放在助理或经纪人那里,直到当天的拍摄彻底结束,回到酒店之后,才会拿回手机。杜若和闻戚也就这样,过上了半断网的片场生活。

  在这样的氛围中,包括演员、导演在内,所有参与到这句电视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彻彻底底的沉下心来,一遍一遍地,只为了将这部电视剧打磨得更好。

  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儿想要将这部电视剧拍好,整个剧组里也不存在任何的废物演员,在全剧组的配合下,许导的完美主义也被彻底地激发了出来。到了中期,一个镜头不满意就ng二十多条,那都是常有的事。

  尽管在制作用上,国家台要求的电视剧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要求的交片日期却不会因此改变。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器》整个剧组都进入了“加班”状态。

  尽管杜若的角色戏份并不重,但他还是在剧组这种堪称疯狂的拍摄中,感受到了连轴转的辛苦,中间甚至有几天,已经到了一沾枕头就睡着的情况。

  即便这样,杜若每天即便没有戏份,都还是坚持蹲守在了剧组。

  极限状态往往是最能够激发潜力的,不管是对于杜若,闻戚,还是剧组里的其他演员来说,都是这样。

  能够被层层筛选进入剧组的演员,没有一个演技差的,也没有一个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在拍摄长期的高压下,剧组里甚至有几位演了三四十年戏的老戏骨,在拍摄中贡献出了他们近二十年来最好的演技。

  杜若先前用来记录的本子早就写满了,仅仅是进入剧组以来,他就已经换了两个本子。

  在剧组的时候,杜若就像是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地吸着一切可以接触到的经验,拿着本子和笔,用自己的方式复盘每一段带给自己刺激的戏。

  杜若在《国器》中,和饰演编辑“尚先生”的老戏骨严重言有不少的对手戏,杜若有机会便会去请教这位前辈,假如闻戚那天没有戏份的时候,还会和他们坐在一起谈。几次之后,严重言每次和杜若对戏的时候,都会主动地告诉他一些如何找到角色感觉的小方法,引导着杜若去思考。

  时间一长,剧组里的人也就习惯了杜若和严重言这种“忘年交”的搭配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