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

  大。

  第三十七章

  比如说菇房的选择,就有很多门道。

  菇房位置的保温性能一定要良好,最好是在靠水源比较近的地下室,空房等,还要通风。

  这也就算了,在这之前,还要用消毒液,生石灰等等,对菇房进行消毒。

  而且平菇的种子,也要从专业户那里购买,平时山里面的平菇,到了菇房,可能就不适合了。

  最重要的就是平菇的出菇期。

  对于温度、湿度,都有很严格的要求,只有达到要求,子实体生长迅速。

  而且在yīn暗cháo湿的环境下,平菇才能生长迅速。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平菇养殖里面,还有这么多的门道!”

  回家之后,张大山感慨:“吸取教训,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要闭门造车,过来的经验很重要!”

  过来的经验,都是经过无数失败,总结出来的,后来人只要学习,可以避免走很多弯路。

  有了这次经验,张大山再次开始他的平菇种植。

  他从县城种子专业户那里,弄来来优质种子。

  这一次,无论是消毒还是菇房的选择,张大山都能够弄得恰到好处,尽心尽力。

  第二个月的时候,张大山新一波平菇出了菇房,相比上一次,这一次的平菇,sè泽饱满,看起来很健康,让人很有购买的想法。

  这一次的培育,算是勉qiáng成功了。

  接下来,张大山就是把这平菇养殖,推广出去,越做越大了。

  他买来种子、消毒液等东西,在村里面的空地上,开始真正的搞起了大棚平菇养殖。

  此时张大山在村里面的威望,已经很高了。

  见到张大山要搞平菇养殖,大家伙都是热情的过来帮忙,也没有要钱的意思。

  这几个月,水稻里面小龙虾,有的都是长大了,有好几家,一个月的收入,就有两三千。

  这种事情,是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

  村子闭塞,大家都是靠着土地吃饭,能养活自己已经很不错了,更别说挣钱了。

  而张大山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村里人的生活。

  现在村里人对于张大山的,都是打心里面感谢的。

  时光悠悠,眨眼之间,又是过了半年。

  这半年,张大山每天都在平菇和小龙虾之间,来回奔走,他的平菇养殖,也终于有了起sè,连带上小龙虾的收入每个月也有一两万入账。

  月入一两万在这种农村,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同时张大山也是村里第一个有这么高收入的人。

  村里的村民们也都以张大山为中心,看到张大山种植平菇也跟着一起种植,他们就是刚搞也能每个月多个一千多块钱收入。

  而对于这些,张大山也很无私的把自己摸索出来的平菇养殖技术,传授给这些村民们。

  建设家乡,一直是张大山这个大学毕业生的理想与志向。

  第三十八章

  这一日,张大山正坐在办公室里面计算着这个月的收入情况,很不错,这个月他赚了四万。

  他的小龙虾已经在县城里面,打出了名声,王总为了防止张大山把把小龙虾卖给别人,对他的小龙虾的收购价格,也是不断上涨。

  正忙着的时候,老村长忽然带着一个陌生的男人来到了张大山的办公室。

  这男人四十来岁左右,穿着西服,带着眼镜,手里面提着公文包,两鬓发白,浑身上下有一股子威严散发,张大山看了一眼,心中暗暗猜测,这男人,应该是当官的。

  “杨书记,这就是我们村里的那个张大山。”

  “大山,这是咱们乡镇那边的杨书记。”

  老村长热情的给张大山介绍着。

  张大山也点点头,笑着打过招呼:“杨书记好。”

  杨书记看着张大山,毫不掩饰眼中的赞赏之sè,直接问道:“你就是那个张大山?”

  “是的!”

  张大山点头,心中有些纳闷,老村长带着杨书记来找他做什么。

  “你的事情我都听说了,种植平菇,养殖稻田小龙虾月入过两万以上,在村子里可真是了不得。”

  他的言语中满是赞美和欣赏之意,杨书记也是越看张大山越觉得对眼。

  张大山不谦不卑的点点头,也跟着缓缓说道:“杨书记抬爱了,我只是擅长一点小本买卖。”

  杨书记对张大山的态度很是满意,继续道:

  “你能做到这些,已经很厉害了。

  但是你的人品,更加难得,自己富裕了,没有忘记村里大伙,带着大家,脱贫致富,没有藏私。

&em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