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除了皇后又还能有谁
其实李承乾根本不懂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不过,从漕运也可以看得出来,在原本他爆破的地方收过路费,由专业的漕卒提供拉纤服务。
这的确是件十分赚钱的事,光是每年的船税,都得为朝廷赚不少钱,以至于今年上半年,光是这水路的船税,就已经快有五六十万贯。
这若是放到以往,已经差不多是天下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当然,是把租庸调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后,然后得出的大概比例。
夭夭自然也明白,李承乾想的是什么,不过钱这种东西,对他们二人来说,真的重要吗,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把钱都花到基础建设上面去。
就比如说这个修路,要征发百姓可以,但是得付钱,不能让百姓白干活,得让钱都尽快流通起来。
想到这里,夭夭也是对李承乾道:“陛下可还记得,臣妾曾说过,要是想成为文治武功的千古一帝,那就必须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李承乾便道:“记得,怎么了?”
夭夭便道:“如今,你已登基为帝,那么,臣妾当初的蓝图,便也可以正式地施展了。”
“军事方面,争取明年把高句丽、百济灭了吧。”
“政治方面,虽说暂时臣妾还没有想到什么具体的,但如同你作战指挥那般,弄一个智囊团,开启内廷近臣在禁中参决谋议的机制也挺好的。另外,可以尝试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
“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朝廷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经济方面,这没什么好说的,百姓日子过得好了,经济自然就会上去了。陛下此时也可以推广自己的麦子了。”
“文化方面,还是要多多重视科举,以后,弄一个殿试,您亲自监考,但凡考过以后,这些进士便都可以说是您的门生,到时候,朝堂之上,哪有作为门生的,忤逆是管理,其实就是监视。
而吐蕃这边,当吐蕃得知消息时,已经是差不多一个月后了。
十五万吐蕃士兵全部葬身渭州,而且穆赤赞普身亡。
这下好了,作为穆赤赞普的儿子,达赤赞普光速上位,但是,估计也是被拿出来顶罪的罢了。
达赤派人来希望重归于好,不过条件没谈拢。
李承乾希望吐蕃也必须纳入北辰的国土,最多只能给对方当个郡王。
然而……
吐蕃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
然后,就是互相扯皮。
但纳入北辰国土就是李承乾最低的底线,其他都免谈。
吐蕃使臣只好暂时回去。
而李承乾也是说了,若是明年春天还没有答复,那就等着北辰长驱直进,挥军平定吐蕃吧。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几乎就是没什么好谈的了。
吐蕃使臣回去后,果然就没有了音信。
估计,也是学高昌,觉得自己路途遥远,北辰不会真的打过来。
即便真的打过来,吐蕃也有本土作战的优势。
等到李象七岁周岁后,夭夭便也是开始修路。
首先修的是辰都到东都这么一段。
总长度大概在七百里到八百里。
虽然这段路本身就有着很不错的地基基础,毕竟这是两都之间商旅什么的,都经常走的路,但是,从夭夭的角度来说,也不见得能省下多少工夫。
总之……
埋头干就好了。
白天让人平整好土地,而且还支设好模板,晚上,则是直接灌满水泥,然后使用振动滚轮振捣混凝土。
一天下来,只能说,似乎也只能是铺个百来米。
后面夭夭又对比了下不用振动滚轮振捣混凝土,事实上,质量是差不多的,因为她变出来的话,水泥间的空隙也不会有气泡、空鼓产生,甚至连道路的斜面,都能够符合5%的坡度,而不会导致后期使得路面积水。
在对比过后,之后夭夭铺起来便是一日一公里、一日两公里、乃至一日三公里。
因为只要把模板以及路边的地基都准备好,她就可以铺得很快。
然后到了一日三公里,夭夭便停了下来。
因为这已经很吓人了。
朝中大臣、城中小吏,过往百姓,商旅,自然也可以看到这条路是如何一点点不断变长。
不过因为都发生在晚上,由于宵禁,所以他们都没法出城来看。
而等到他们第二天再看的时候,这路都已经初步凝固了,你即便是用手指甲去扣,都不一定能扣得下来。
只是,肯定会有人在那里守着的,不可能让一般人靠近。
更不可能让你上去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