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光与影,阴和阳

至于后来,随着时光流逝,两个小朋友慢慢成为了挚友。

  …………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一辈,常常会给晚辈讲述当年的艰苦;七八十年代的中生代,常常在酒桌上回忆当年的友情和大浪淘沙般的创业经历;而出生在千禧之交的九零后零零后,已经成为了更年期一代人口中的大叔和老阿姨。

  有些人,有些地方,却始终保持着几十年前的模样。柳菁英看到的是熟悉的青瓦土墙,和她小时候在老家乡下看到过景致别无两样。

  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似乎天空中风云变幻,时光回溯,城市里的摩天大厦变成了钢筋水泥框架,飞速的变矮,直至从视野里消失,原地忽然矗立起几栋平房。城市郊区变回了阡陌,远方山更绿,头顶的天更蓝。

  而山村里的水泥路变回了泥泞的土路,路旁一间间精致的小洋楼也不复存在——只剩下山坳里零零洒洒的青瓦土墙。青瓦上的烟囱里冒出缕缕青烟,土墙后的竹栏里不时传出家禽活动的声响。

  柳菁英悄无声息的走到房屋门前,没有跨过门槛进入堂屋,她轻轻靠门放下手中的米袋和油桶,再将一只信封压在门槛正中显眼处,而后悄然离去,就像没来过一样。

  身子佝偻的老大爷端着一碗热腾腾的红薯饭,迈着略微蹒跚的步伐,缓缓从灶房里跨了出来,当视线接触留在堂屋门口的粮油,沧桑而浑浊的双眼中闪现出一抹光彩。

  他侧身望向竹林下的那条岁月小径,布满沟壑的面皮上浮现出了朴素的笑容,「不坐坐再走啊……」

  老人守在老屋,等着他的孙儿回家。他坚信有一天,孙儿会回来,还会带着孙媳妇一起回来。到时候,一定让孙儿要留住人,好好招待招待。

  老人有个孝顺的孙儿。孙儿也坚信有一天,能够将爷爷从老屋接出来好好照顾。

  越野车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柳菁英拨通了陈局长的电话,「老陈,涂山坳的袁大爷家我刚刚去了。」

  「在做饭,身体还好……嗯,支书那里我特地去打了招呼,不要让村里人提他孙子的事刺激老人家,平时再多叫人去照看下。」

  陈局长亲手将袁大爷的孙儿送进监狱,默默的在十来年时光中照看着他。而将大部分工资都用以补贴老人的吃穿用度,以及每个月看望孤寡老人的习惯,柳菁英也是从陈局长这里学来的。类似不为人所知的故事还有很多,因为他们是警察,为社会奉献一切,为人民付出所有的好警察。

  挂断电话,柳菁英驱车驶往通向省城的大道上。车辆似乎从过去驶向未来,驶在同一个世界中,又驶在不同的悲欢离合中。世界上有些亘古不变的事物,一如笼罩大地的苍穹,亦如人心中的赤忱,无论时光流逝,永远不会变质。

  …………

  等到柳菁英进入省城时,时间已经来到下午两点。省城距离柳菁英所在的滨江市近三百里,她途中顺道去看望了两户老人家,没来得及吃中午饭。

  季厅长临时有会议,预计三点多结束。柳菁英坐在大厅里,一边啃着干面包充饥,一边百无聊奈的等待。她摸出手机想要跟儿子通话,又害怕打扰到他工作。放回手机,柳菁英望着墙壁怔怔出神,拿起干面包又啃了起来。

  柳菁英不愿意让自己闲下来。每当这种时候,她心里总会有一种空虚感,每每怀念幼时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青春时代,柳菁英有一群随时可以聊天扯淡的小伙伴,再不济,可以调戏儿子的老爹玩。婚后的岁月中,家庭成为了她的一切,她割舍掉了从前。

  而丈夫被派到海外后,除了全身心埋头工作,柳菁英竟然找不到任何疏解寂寞的手段。闲暇时她不爱娱乐,也没有可以倾述的知心人,只有家中被宠坏的傻儿子,让她不断心烦。

  不过现在,儿子给了她除了工作之外的期待。短短几个月前,儿子还像嵌在烂泥地里的石头,拧不动,教不转。回到冰冷的家里洗衣做饭,只为尽到一位母亲养育后代的义务。现在的家里,再一次有了温度。

  有如观看幻灯片,儿子那痛哭流涕的表情,以及精虫上脑时的蠢样,一张张喜怒哀乐的小脸纷纷在柳菁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不知不觉间她脸上出现红晕,略显迷糊的目光中,与儿子发生的欢快场景也在不停的闪现。

  柳菁英双目出神,一个人坐在那里的身影看着有些孤独,但她突然吃吃的笑了起来。想到终于可以尽情的将宝贝儿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她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人生前路充满无限的希望。

  只不过————

  「噗嘿嘿……」柳菁英想到儿子即将经历的苦难,情不自禁笑出了声。她慌忙捂住笑开花的绛唇,浓密的睫毛如飞舞的蝶翼般灵动的舒展,弯成月牙儿的双眼欢快的左右查探,确认刚刚不合时宜的傻笑,没有让大厅内专注而严肃的行人觉得古怪。

  柳菁英轻吭了一声,收拾住嬉笑的表情,老老实实的坐好。她很欣慰,一直以来心目中被宠坏儿子,本质要比自己想象的好太多。他能够识大体,懂事非,被欺负的时候,能够战胜恐惧,没有退缩。

  但是他和大多数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从小活在名为家庭的保护壳里,没吃过什么苦。让城里养尊处优的孩子去过袁大爷那种生活,想必对他们是一种折磨。毕竟人一旦习惯呆在舒适区,便很难走出去——正如世上有很多贪生怕死之徒,贪生,是贪图享乐;怕死,是害怕痛苦。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