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老大哥在看着我

  艾伦威尔逊也如同一只勤劳的蜜蜂,和各国的代表进行合纵连横,这对于英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所幸他本人没有什么历史负担。

  是的,历史负担!其实美国例外论也不是什么独属于美国人的心态。

  这种自认为高人一等,其实没高到哪去的心态各国都有,阿拉伯人以辉煌的阿拉伯帝国自豪,印度人自称印度教是宗教之母,埃及喜欢提及埃及金字塔。

  当然一下副作用就是对其他文明的质疑,所以就有何新党徒的出现。必须要承认这种小小的如同阴谋论的副作用无碍于大局,但这种心态是存在的。

  英国人心里就认为英国和其他国家不能相提并论,所以表现出来对大陆均衡政策的坚持。归根究底这种心态还是从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养成的!

  从大宪章明确限制君权开始,一直到工业革命一飞冲天,说起来是容易,好像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复制一样,但实际上拿只不过其他国家的一种心理安慰罢了。

  不提其他文明,就算只隔了一条英吉利海峡的欧洲国家,英国人也认为英国比他们更加高级,在英国发生革命,君权和贵族以及平衡各自的权利渐渐明晰的时候。

  此时的欧洲大陆恰恰相反,各国的君权逐渐摆脱过去的束缚,变成近乎绝对的专制。在法兰西、西班牙、德意志帝国等地,君权已经将封建贵族压制下去,也不再去保护平民的自由。

  原本高傲的贵族们连失败感都没有了,他们聚集在国王周围,看着国王华丽的排场,并引以为荣;本性胆怯的人民,更乐于在这样的秩序下生活,因为君主的统治反而带给他们以前不曾享受过的幸福,他们努力致富,增长知识,却不抱有去政府谋求一官半职的想法。

  英国在革命的时候,欧洲流行的君权神授,当然不仅仅是在欧洲,其他文明的君权更加没有界限,这是全世界的整体情况,英国只是一个世界边缘角落的异类。

  但就是在欧洲都是边缘地带的英国,在随后的日子当中将一个个挡在自己国家前面的国家,当成垫脚石,一步步成就了日不落帝国。

  有这种心态,就明确为什么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就如同丢了魂一样,搬个板凳坐在一边,看着其他国家一个一个的超越自己。

  一旦到达过如果,战争在欧洲爆发,目前英国认为谁是胜利者。”瑞典代表有些不怀好意的问道。

  “美国,美国有核弹。”艾伦威尔逊给予干脆的回复,对系统归零弹的作用很是推崇。

  和低地三国和北欧国家交换了意见之后,艾伦威尔逊就抵达了美国代表团的驻地。

  大谈英美特殊关系、现在欧洲国家都存在亲苏的政治力量,前景非常之令人担忧,只有英美共同合作才能维护自由世界的价值。

  其他人要饭那是真的要饭,艾伦威尔逊就不同,他是真心实意的维护英美特殊关系。表示苏联的实力已经越发高涨,美国绝对不能漠视这种情况发展下去。

  “法国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所以在意大利大选出现结果之前,我们不应该把意大利放在援助名单当中,不然就美国的钱发展苏联,这相信也不是华盛顿愿意看见的。”

  助理国务卿麦克考尔郑重的点头道,“我们早就注意到了法国和意大利令人担忧的发展趋势,所以本次的援助计划也是为了让欧洲避免这种后果。”

  果然皮埃尔的表演都白搭,不会因为他的两句话,美国就关注意意大利的意共,而忽视法共,艾伦威尔逊沉吟了一下,还是决定为法国盟友说两句,“虽然看起来法共的声势也高,但是有一个条件是意大利不具备的,戴高乐虽然令人讨厌,但只要他在,法国就不会成为苏联那样的国家,而意大利却没有这样的人物,相比较而言,意共的领导人似乎单独拿出来,都是最为受欢迎的那个。”

  意大利的天主教民主党,艾伦威尔逊知道是未来几十年内压制意共的主要政党。

  但美国人不知道,艾伦威尔逊就表示意大利的情况不能说稳妥。

  因为在上次的大选当中,天主教民主党的支持率是百分之三十五。意共也是有三分之一的意大利人支持,从选举结果来看天主教民主党不能说是稳操胜券,谁知道下一次的选举结果是什么样?

  只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支持率,天主教民主党就已经在美国的支持下将意共踢出政府,如果重新选举意共卷土重来怎么办?

  麦克考尔点头,数字是不会骗人的,意大利的情况确实看起来比法国更加危险一点。

  在各国代表合纵连横的时候,苏联也开始在舆论上进行了反击,对芬兰化这个名词进攻了攻击,真理报上面的反驳文章表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英国更加符合芬兰化的定义,为了一点骨头,对美国摇起了尾巴。还提及了之前丘吉尔的铁幕演说,表示英国煽动战争的行为,正在断送来之不易的和平。”

  因为芬兰化一词,欧洲国家之间开始了口水战,东欧国家也开始纷纷声援苏联,对马歇尔计划进行质疑,质疑这是美国对欧洲进行掠夺的一个高级版本。

  虽然这是实话,但迫切需要美元注入的国家根本不会承认这种指责。尤其是英国,表示没有受到美国的任何压力。

  在伦敦表态的同时,艾伦威尔逊则正在和美国谈外汇管制的问题,“现在苏联集团看着英国的一举一动,如果我们让步过多,对国内的公民是无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