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神奇时刻

。我先唱一遍,你好好听着。呆会儿,叔带着你,一句一句唱。”

  红果儿甜甜地“嗯”了一声。

  “公社是棵长青藤,

  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瓜儿连着藤,

  藤儿牵着瓜。

  藤儿越肥,

  瓜儿越甜……”

  一路上,李向阳都在教。

  一个教,一个学,欢声笑语地。快走到谢巧云家时,叔侄俩都有些难舍。

  红果儿忍着不舍,鬼头鬼脑地悄悄跟他说:“叔,你快走。她要听到你的声音了,又得闹腾你了。”

  这个“她”,指的是谢巧云了。

  这孩子懂事得让李向阳眼眶一酸。他一个没忍住,蹲下来,对她叮嘱道:“果儿,好果儿,要实在没吃的了,就来找叔。记住了?”

  李懿君没绷住,眼泪哗哗地往下流。她爹心软,当年也是这么跟她说的。

  她边笑边流泪,推着他往回走:“记住了。晚点儿,我就回去找叔~。”

  啊?不是说好没吃的了,再找吗?李向阳有点懵。

  不,没说好。李懿君纯粹是因为想尽孝,这场好梦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醒,她当然不能干让他们不高兴的事!

  奶奶叫她回来,她就回来呗!反正路上有爹陪她。

  她记得她亲生父母家里还有个搪瓷饭盅呢,是当年谢巧云的嫁妆之一。这东西在80年代已经不值钱了,但在59年,却还是好东西。

  牛书记为了这事,头发都白了不少。他什么办法都想过了,包括号召二队把交公粮和卖余粮的钱全拿出来,公社出去想办法收粮。

  他还组织公社干部为群众募款,自己带头把家中老本捐了出来。

  供销社也不准再进粮食之外的商品。社内已有的食品类商品,则按人头数发给二队。

  ……

  他想了好多办法。可今年的情况不同以往。全国好些地方已经出现旱灾迹象,多个产粮大省不得不往外调粮,支援受灾地区。

  他在想办法收粮,别人也在想办法收粮,甚至国家也在想办法收粮。

  手里一大叠票子,却愣是换不到平价粮食。

  城里曾经兴旺的黑市,现在也凋敝起来。在那儿站上一整天,都不一定能遇到一个卖粮的。就是卖,也都是高价卖,数量还不多。

  要知道,二队有整整一百多户人家,几百口人呐!这是多少张嘴,在等着吃饭啊!

  牛有仁作为一名老革命,上过战场、杀过敌,又是入党多年的党员,他当公社书记以来,上面的政策法规,他就没有不服从、不执行的。

  现在,他头一次违背原则和精神信仰,干了这些偷摸的事,却依然没为二队的队员谋出多少口粮。他一想到这点粮,连来年青黄不接的那段时期,都熬不过去,两眼就老泪纵横。

  也是没办法了,这才过来找李向阳借粮。

  李向阳一听借粮,也吓到了:“牛书记,你这不是借粮,是借命呐!”

  这话真不假。本来大家的粮食就是省着省着吃的,农闲时候甚至只吃二顿稀的,肚皮常年都是瘪的,哪儿来的粮借给二队啊?

  “向阳,你别急,你们能借多少,借多少。我都想过了,这回我能从县委那儿磨出二队一个月的粮食来,下回也能磨出来。你先借些粮把他们的命吊着。等我磨到粮食了,先就把粮还给你们!再说了,又不止你们一队借,三队、四队我也会找他们借的。”

  牛书记还对县委抱有期待。

  现下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一队的秋播前两天已经顺利完结。队员们忙了这么久,终于可以闲下来了。

  李向阳也已经走了差不多半个月了。这段时间,侯秋云一直忙着制腊肉。而李懿君就像只准备过冬的小松鼠一样,使劲儿囤食物。

  她摘了那么多果实,后来又榨了几十斤油,家里的大陶罐根本不够装。她奶奶又去买了几只回来,才勉强装下了。

  看着那装得满满当当的陶罐,她奶奶简直乐得合不拢嘴。

  不过,其它食物她都有办法解释出处。就这长颈鹿奶,她想来想去,想了半天,愣是找不到法子解释。

  首先,这奶肯定是从动物身上挤的吧?这动物哪儿来的啊?你能不能带人找到它啊?要是不能,为什么你又能天天挤到奶呢?

  其次,能产奶的,肯定是动物妈妈啊。那动物宝宝呢?

  第三,那只动物妈妈为什么肯让你挤奶?

  综合考虑了一下,李懿君默默地用几块石头堆了个简易灶,又回家去取了个陶罐,还有点火用的火石和火镰。

  五、六十年代,农村普遍用的还是火石、火镰来点火。这东西用起来很不方便,但却不像火柴那样需要花钱。有些抽旱烟的大老爷们儿,甚至随身携带着这玩意。

  她左手捏稳火石,右手捏住火镰,把它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