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激辩

万平辉还是希望一切控制在他的手上。

  杨冲锋走出自己办公室,步子很坚定地沿着办公楼走廊往东面走。整个大楼显得很安静,楼下有两个人从大门外走过来。电话里,秘书说万平辉在办公室里时,杨冲锋就想象出万平辉和秘书在他办公室里两人打着哑语的情形。此时,时机已经成熟,双方到见第二次面的时候了。这种见面,并不是平时的点头招呼那种,而是为工作相互碰撞的见面。

  到县长办公室外,杨冲锋突然想到,自己何必和万平辉一般见识?考虑越多,不是反而让他更加得势?自己不必要去争势,但要是如同常山赵子龙那样,在长坂坡七进七出,锐利地向前冲杀,这种势谁又能阻挡?这样一想,心气精神也就更加坚定。

  “县长,您好。”见了万平辉,杨冲锋先招呼,秘书在给他泡茶,万平辉坐在办公桌后忙着。见他来了,指着沙发说“坐,请坐。”

  等秘书走了,万平辉端着茶杯喝茶,用余光看杨冲锋的脸,见他太平静了,心里就有些毛糙。不知道他是不是先跟朱志飘汇报过,两人统一了阵线?要不他怎么会这样笃定。看那张帅气的脸,万平辉内心里有种想将那脸砸一锤的冲动。棱角分明,阳光朝气,沉稳平静,哪一点都让万平辉妒忌不以。

  “县长,到柳河县后,那次冲动给全县的分流职工做了承诺,之后,静下心来分析柳河县的优势,要想在一年内解决他们的安置问题,还是有条件的。”

  “哦,杨县长在经济方面努力就是强,太好了,一个月里就为柳河县找到发展的方向。太好了。”万平辉说得夸张,脸上却没有多少喜悦。

  “县长,还是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今天来见县长,一是要汇报对酒厂的改制规划,二是来想县长讨教的。好将这些想法尽可能完善,形成可行性方案。”

  “讨教可不敢,在经济方面我还要洗洗脑,才跟得上形势啊。”万平辉虽对酒厂的改制大体方向有所了解,但细致的东西却还不知道,这时也要听听杨冲锋怎么说,才能衡定自己的应对之策。

  杨冲锋接着就提出了主要的五个方面:一、将酒厂原先的集体制改为股份制,县里将酒厂的固定资产转变为股份,其他人可以参股,酒厂里的职工也可以参股;二、管理上,原则上县里不参合,不干涉酒厂的自主权。自主权不仅仅是经营权,还包括人事上的任免权;三、对全厂的管理人员和职工都采用聘任制,县里在人事上不得干预,但职工们的权益,由工会组织进行工作,促使厂家足够重视职工的利益和工作保障;四、招商引资,县里给出足够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来激活酒厂的经营。在政策上不仅要保证商家的利益,同时,在三通、水电、划拨用地、政策性贷款、免税、子女教育等等,都要一路绿灯;五、树立商家是帮助柳河县的意识,对酒厂经营的收益分配,完全由酒厂自主。将不再按原来的工龄、资历等进行分配,而是按照对厂里的贡献原则进行分配。

  听杨冲锋说完,万平辉有种咬牙切齿的感觉。好在在体制里时间久了,还是能够隐忍下来。要先探出他的底细,是不是已经和朱志飘联合了?

  县委书记朱志飘是从省里下来锻炼镀金的那种,他的根是在省城,只要在地方上取得些成绩,回省城后的位置就会好一些。只不过,原来的直接领导已经调离,现在也有着浮萍飘荡的感受。想从省里借力,却是没有可能了。

  在省里混过,当时还混得不错,眼界心性自然也宽阔些。对杨冲锋提出的几个方面的改制,有些已经不是新鲜独享,但在柳河县还是有很大阻力的,会让不少人转不过弯来。国有制集体单位的改制,要是让商家来主政,就算在国内的争论都还很激烈。

  当然,很多的地方在实际中,已经做出成绩来,展示出改制后强劲的潜力。但死抱住几十年的观念不放的人,大有人在,用社会制度来做挡箭牌这一招也很灵。朱志飘知道他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政绩,而公有和私有制见到争议,还轮不到柳河县让人注目,不用担心政治上的压力。

  万平辉给出的酒厂改制说法,和杨冲锋的方案有不少偏差,在取舍上,朱志飘自然知道哪一方对自己更有利些。不过,杨冲锋锐气太甚,又不肯依附到自己这边来,让万平辉多给些压力,也是很乐意看到的。

  不能收为己有,那就要打压,打压后再联合,才更符合自己的利益。三角之争,朱志飘也很有些心得的。

  旗帜已经鲜明地打出来,杨冲锋担心的反而是酒厂的职工们,能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以前,厂里管理虽说也很严格,最多也就给扣除些奖金之类的,本来就没有什么奖金可言,扣不扣都只是个形式。厂里工人的自觉性很好,也知道这厂艰难维持着,要不是工人再乱,那每月维持生活的那点收入都会失去。杨冲锋几次到酒厂里,对那里生产管理比较满意。对赵致静这个主抓生产的副厂长,也才会另眼相看。

  可这次的改制,却也要触及到工人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工龄长的人,他们的总体收入肯定会大为提高,但与年轻人相比,由于岗位的不同,收入也会出现比较大的差别。他们心里上会不会接受?这种接受,实际上也是两种观念的冲撞,旧的习惯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改制,也是一种挑战。另外,对工人的岗位,如今也要靠他们自己努力工作来保住这份工作,那种用制度来管理而不是用人情管理,给他们的危机感,也要这些人适应下来。供给有心人利用,会让改制的步伐变慢。

  工人的思想工作,要交给赵致静去做。他在工厂里的威信很高,也很有些主见,有赵致静在全力撑着,“柳河醇”在柳市的市场上,才能如此顽强坚守下来。

  要等方案出来才能做进一步的工作,万平辉那天没有明确表示出反对的意见来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