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7章 财报与危机

>   同样因为各种股权运作,维斯特洛公司对美国在线的持股比例略微下降到65.5%,西蒙持有美国在线股票价值在2月28日当天达到368亿美元。

  只是隔了一个周末,西蒙持有思科公司股票的价值也从2月25日的267亿美元增加到2月28日的273亿美元,三天时间账面进账达到6亿美元,比他过去一年在房产、女人等方面5亿美元左右的私人花销还要多。

  西蒙的个人花销,实际上也不需要通过减持手中的股票获得。

  接下来,对于暂时没有上市短期内也没有ipo计划的伊格瑞特公司,西蒙其实并不是太想公布这家互联网企业的财报,如同去年接近400%的增长一样,即使在经历1992年度的爆发后增长开始放缓,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伊格瑞特的具体财报数据依旧非常惹眼。

  而且,密切关注新科技企业的媒体在思科、美国在线和伊格瑞特三家隶属于维斯特洛体系的互联网公司中也最为关注这最后一个,为了避免媒体无限探究并炮制出各种夸张的虚构数据,伊格瑞特公司经过斟酌,在3月7日公布了一份相对简化的财报。

  1993年度,伊格瑞特公司依靠软件销售、yws服务、电子商务、在线广告、软件商店等一系列热门互联网业务,累计获得营收54.1亿美元,同比营收增长率达到179%,全年净亏损为3.93亿美元,同比扩大182%。

  全年179%的营收增长率虽然远低于1992年的394%,却也超过了思科和美国在线两家公司。

  3.93亿美元的亏损,相比伊格瑞特的营收增长体量,完全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对于获悉更加详尽财报数据的知情人士而言,伊格瑞特的现金流状况比美国在线和思科还要健康,按照当前的资金消耗速度,只是去年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为买进伊格瑞特10%股份支付的15亿美元资金就足够这家公司至少再维持两年时间的运营。

  因此,伊格瑞特这家营收体量已经可以挤入美国企业500强名单的互联网公司当前的负债率依旧是‘零’!

  任何一个稍有商界阅历的人,都明白这个‘零’是多么罕见难得。

  现在的伊格瑞特,几乎相当于西蒙记忆中网景、雅虎、亚马逊、谷歌等新科技公司的综合体,整体54.1亿美元的营收规模相对于这家公司的成立年限来说已经可以用恐怖来形容。然而,如果将业务细分,其中好几项业务都有着单独成长为一家企业巨无霸的潜力。

  外界对于伊格瑞特各项业务的具体营收只能猜测,西蒙在财报发布之前就已经拿到了非常具体的数据。

  全部54.1亿美元的营收中,亚马逊网上商城的全年营业额从1992年的6.2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13.6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119%。

  卡罗尔·巴茨负责的yws部门去年重新进行了细分。

  ygritte dreamweaver、ygritte fireworks和ygritte flash等万维网基础工具软件被重新划到为专门的软件部门,随着全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公司对基础工具软件的需求急速增加,伊格瑞特的基础软件销售额从1992年的2.8亿美元暴增到1993年的8.1亿美元,年增长率达到188%。

  依旧没有直接对外宣传为云计算服务而是继续坚称伊格瑞特网络服务(ygritte web service)也即拆分后的独力yws部门营收同样因为市场需求的大幅增加,全年进账达到7.9亿美元。

  这部分比基础软件还要核心的云计算业务营收之所以没能超过软件部门,主要因为伊格瑞特并不想过早暴露自身云计算技术的巨大规模和成本优势,因此在与传统数据中心服务厂商竞争时只是提供稍微略低的价格,因此对于用户而言暂时没有表现出太具吸引力的价格优势,很多互联网初创企业还因此更倾向于自行购买服务器搭建网站。

  互联网泡沫终究会有破裂的一天。

  因为广阔的市场需求,现阶段包括ibm等老牌计算机厂商在内的很多科技公司都开始涉足最基础的数据中心服务,纷纷大手笔投资建造传统的大型服务器数据中心。

  可以想见,一旦互联网泡沫破裂,互联网企业纷纷压缩成本甚至直接破产倒闭,必然引发数据中心资源的严重过剩,服务厂商竞争压力陡增,到时候,伊格瑞特公司云计算服务的弹性和廉价优势就能显现出来,技术积累也会更加深厚成熟。

  ibm等厂商其实都已经注意到了伊格瑞特公司的云计算技术,并且看到了其中的巨大成本优势。

  然而,为了保护自身的硬件和服务业务,在伊格瑞特韬光养晦没有步步紧逼的情况下,老牌厂商对于跟进这项技术其实并不热衷,甚至是本能的抗拒。毕竟,云计算的兴起,必然导致传统服务器厂商的硬件销售遭遇冲击,这恰恰又是ibm等很多老牌科技企业的核心业务。

  另一方面,对于云计算业务而言,老牌企业不愿意紧跟,而初创企业即使看到了这一技术的广阔前景,但因为云计算业务规模越大优势越明显的技术属性,小公司业也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底蕴与伊格瑞特竞争。

  因此将来的伊格瑞特yws必然如同西蒙记忆中的亚马逊aws一样,一家独大。

  如同柯达公司为了维护自身胶片相机利益而拒绝向数码时代靠拢最终走向破产一样,还是那个道理,如果不能自己淘汰自己,结果就只能被别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