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节

没有转圜的余地。

  可官媒这种存在,最大的职责就是强制姑娘嫁人,除非家里有关系,让那些官煤觉得得罪不起,否则那些官媒在了旁人贿赂之后,极可能随便将人配给一个鳏夫或其他由于各种原因娶不到老婆的人。

  若是没有这样的人,还可能被官媒配给边关士兵。

  总之,不会有人想要走到这一步的。

  但十五到二十这段时间,那就是人学习的黄金时间,若是将这段时间浪在了嫁人生子,在家带娃上,就算等孩子长大了,夫家同意她出来科举了,那些已经为人妻、为人母的女性,也不一定有之前的专注力与记忆力了。

  生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可不生又不行。

  这倒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且是林柳不曾想到的细枝末节。

  但它很重要。

  林柳想了想,看向林如海:“父亲觉得,我若是让人废除这条法律,可能性大吗?”

  林如海想了想:“如今废除,可能性不大;但等到土豆与红薯全国推广之后,人口大幅度增长,你再废除这条法律,就不会有太多人反对了。”

  这条法律当初会被颁布出来,本就是因为连年战争消耗了太多人口,所以必须用法律逼着人成婚生子。

  林如海记得自己的父亲曾经提过,当时的皇帝其实还想鼓励寡妇再嫁,可惜最后被当时的官员联合抵制,最后只能放弃这一半的法律。

  林柳皱眉:“可是等到土豆与红薯推广,起码要好几年之后了。”

  虽然土豆与红薯的好处肉眼可见,若是推广,见到灾区百姓获得好处的其他人也不会拒绝;但问题是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土豆与红薯的种子。

  林柳想了想,道:“我记得今年全国各地都上来不少新粮?不如将之前的陈粮全都拿去与灾区百姓换土豆与红薯,用来做种子?”

  林如海想了想,点头:“可行,不过粮食与土豆之间的兑换比例,只怕无法做到一比一。”

  林柳点头:“这是自然。”

  于是此事就这么敲定下来。

  但林柳想到哪条法律条令,仍觉得如鲠在喉。

  她想了想,又问:“虽然没办法废除这一条法律,但改动还是可以的吧?无法改动,增加呢?”

  所有人疑惑地看向林柳,不知道还能怎么改。

  林柳笑了笑:“将男女法定成婚年龄提到二十二,女子二十五岁还未出嫁,才要罚款,三十不嫁人才会被强制嫁人。”

  第113章

  林如海直接提出异议:“陛下, 您若正这么提出来,文武百官很可能没有一个人赞同您的提议。”

  还是那句话,若是在不缺人口的时候, 她不管是想要删掉强制女子二十岁不成婚就要被强行婚配的法律条文,还是增加男女法定年龄的法律条文, 文武百官都不会太过反对。

  但如今国家正是缺人的时候,她这样做,根本不会有人同意。

  如今朝堂留下的官员,要嘛就是刚刚通过科举出来的新科进士, 正是热血沸腾,想要为国为民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时候,要嘛就是在林柳清算严查中,仍旧没有被查出太大问题, 本就有一颗为国为民之心的官员。

  就算不是全部,那也是大部分。

  而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都不可能同意林柳的提议。

  法定年龄二十二岁也就罢了,哪怕是林柳登基之前, 真正讲究的人家,就算十四五岁就给女儿定亲了, 真正出门子也要等到十七八岁之后。

  法定成婚年龄二十二, 不过将男方年龄提高了三四岁, 给女方年龄提高了五六岁, 又不是二十二才能定亲, 倒是不会引起太大的反弹。

  但后面二十五岁不成婚才罚款,三十不成婚才被强制婚配……

  虽然知道林柳是为了女性考虑,但为了人口考虑,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林如海又看了眼林柳, 眼神认真:“陛下,微臣不同意。”

  季崧皱了皱眉,看看林如海,有看了看林柳:“陛下,三十岁是不是太大了?这个年纪,若是成婚早些的夫人,都快要当奶奶了。您说三十岁不成婚,才被准许强制婚配……”

  与准许女子不成婚,又有什么差别?

  这次,别说是林如海与季崧,就算是还没怎么弄清楚朝堂运转的盛蔓等人,听到这个提议后也不禁皱眉。

  只是因为她们都是女子,也算是这个法律条文的受益者,所以才不曾开口。

  林柳笑了笑:“我曾经听过一位叫做鲁迅的先生说过,咱们华夏人喜欢折中,他为了证明自己的话,还曾举了一个例子。”

  所有人都被林柳的话吸引了注意力,纷纷抬头看她。

  林柳继续说道:“先生说,若是冬天的时候,在所有人都挤在同一个屋子的情况下,你觉得空气闷,想要打开一扇窗子透气,其他人显然是不会同意的,甚至极可能指责你自私。”

  “但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