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六十四章 流言可杀人
盖亚七年十月二日,成都,西北战区统帅部。
一月鏖战,大夏军折损五十余万,斩敌六十余万,俘虏近二十万,耗费粮草物资无数。战俘之中,基本都是原吐蕃大军。
如此战果,也从侧面印证了贾诩的“绞肉机计划”,名副其实。
对攻城方而言,这样的战果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毕竟交战双方均以王城禁军为主,战力上并无明显差距。
大夏军强就强在,有一批名将,这是缺乏历史底蕴的天竺比之不及的。
天竺虽说也是文明古国之一,但唯一拿得出手的也就是孔雀王朝时期,往后都是被外族征服,乃至被长期殖民的历史,一直到现代文明的诞生。
仅英国在天竺的殖民统治,就长达两个世纪之久。
随着左翼军、中护军以及中路军在逻些城外会师,吐蕃之战正式转入第二阶梯,西北战区统帅李靖发布了一系列军令。
着中护军配合中路军,正式攻打逻些城。
左翼军跟右翼军则继续西进,两翼齐飞,杀进逻些城后方,截断阿育王朝对逻些城的支援,务必在一个月之内,攻克逻些城。
作为原吐蕃王城,逻些城是青藏高原唯一拿得出手的坚城,城池坚固,占地极广,也是阿育王朝大军的中枢之地跟粮草基地。
一旦攻破逻些城,就基本宣告,此战大夏赢了一半。
不用过多描述,双方都深知,必须要以逻些城为焦点,展开一场大决战。
为此,李靖更是亲自敦促后勤,将大量火炮跟攻城器械,突破艰难险阻,一定要在最短时间内运抵前线,协助大军攻城。
正在李靖思考前线战局时,军师荀彧再次走了进来。
前番荀彧建议绕道窝阔台汗国,迂回到敌军后方,袭击敌军粮道,被李靖拒绝。随着战事推进,荀彧又提了两次,均遭到拒绝。
正所谓,事不过三。
荀彧是个绝,“不是前线将士不拼命,而是敌军实在太强悍。”
直到此时,阿育王才真正认识到,大夏之强悍,确实非阿育王朝所能比拟。别的不说,仅在粮草物资的供给上,阿育王朝占尽天时地利,依然赶不上大夏。阿育王简直想象不出,大夏军民是如何翻山越岭,将粮食运到前线的。
在大夏军围困逻些城之后,阿育王有点打退堂鼓了。
阿育王不是傻瓜,也不是纯粹的战士,不会真的为了捍卫荣誉,置王朝前途命运于不顾,将有生力量白白消耗在吐蕃战场。
眼下之吐蕃,经过连番大战,且不说能否守住,就算守住,也是一个废墟。除了荣誉,对阿育王朝而言,吐蕃已经不具备任何实际价值。
可就在此时,天竺民间突然流传起一个“谣言”,说:“阿育王被大夏打怕了,吓得夜不能寐。不出一周,必定狼狈撤军,丢盔弃甲。”
谣言还有很多版本,无一不是嘲讽阿育王的。
更让人心惊的是,这些流言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在阿育王朝全境传遍开来,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全部知道了。
很显然,流言传播的背后,有别有用心之人在推动。
甚至于说,流言本身就是他们炮制的,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不想让阿育王朝从吐蕃撤军。
阿育王虽然识破敌人的阴谋,却又不得不中套。
因为流言传遍的实在太快,太普遍了,已经成功激起了阿育王朝百姓的同仇敌忾之心,如果王朝此时从吐蕃撤军,必将尽失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