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

  !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的大权独揽让这个皇帝忍无可忍,终于在公元260年5月7日夜让司马家族震惊,曹魏帝国皇帝自从失去权力之后向司马家族发起的第一次、当然也是最后一次正面反抗的日子。

  曹髦在这一天,命令冗从仆射李昭给皇宫卫队发放武器盔甲,然后召集他认为对自己十分忠心的侍中(皇帝高级顾问)王沈、尚书(国务院部长)王经、散骑常侍(皇帝骑马侍从官)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就坐在这里,等着被他废掉。今天,请你们跟我一起行动,我要亲自消灭司马昭。”

  三人大惊,这是傀儡皇帝向实权的司马昭发起挑战,回过神来的王经说:“古时鲁昭公因不能忍受季氏的专权,讨伐失败而出走,丢掉了国家,被天下人所耻笑。如今权柄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已经很久了,朝廷内以及四方之臣都为他效命而不顾逆顺之理,也不是一天了。而且宫中宿卫空缺,兵力十分弱小,陛下凭借什么?而您一旦这样做,不是想要除去疾病却反而使病更厉害了吗?祸患恐怕难以预测,应该重新加以详细研究。”

  但是曹髦作出这个决定,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任何劝阻,也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他从衣服里掏出用黄绸缎写的诏书,扔在地上,对在场的人说:“我的主意已定,大不了一死而已,何况我是皇帝,还不一定死!”说完,曹髦去向郭太后诀别,王沈、王业一看曹髦走了,赶紧去给司马昭报信,临走的时候招呼王经一起走,可是王经坚持留在皇宫。

  听到王沈、王业上气不接下气的报告,司马昭感到一阵窒息。怎么办?曹髦是皇帝,自己是大臣,如今皇帝要亲自出马讨伐自己,那自己是什么?叛贼吗?然而司马昭毕竟是司马昭,在稍微慌了一下儿以后,他马上就回过神儿来,下令:“贾充,你马上给我堵截,不要皇帝冲出宫。”

  曹髦已经拔剑率领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了宫。司马昭的弟弟、平时负责监视曹髦的屯骑校尉司马伷得到消息,赶紧带领部队堵截曹髦,曹髦呵斥士兵:“我是皇帝,是天子,你们居然敢拦我,快闪开。”士兵们一看是皇帝曹髦亲自领兵杀了过来,都不敢反抗,四散逃走,司马伷拦都拦不住。

  中护军贾充从外而入,迎面与曹髦战于南面宫阙之下,曹髦亲自用剑拼杀。众人见皇帝亲自动手,想要退却,贾充军将败,贾充见事急对骑督成倅之弟太子舍人成济说:“司马公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天,还不动手!”于是成济立即抽出长戈上前刺杀曹髦,把他弑杀于车下。

  曹髦率领的杂牌军队一见皇帝都死了,吓得像一帮苍蝇一样轰然逃走,曹髦的反抗行动就此结束。

  与此同时,司马昭正在家里紧张的等待着消息,听到曹髦被杀之后,惊得一下子从座位上跌了下来,不敢相信:“什么,皇帝被杀了!”

  现在司马昭的心情,已经说不清是高兴还是害怕。碍眼的曹髦死了,其实应该高兴,可是他毕竟还是皇帝啊,如果有人趁此机会来反对自己,再有一些响应的人,那局势还真说不准。司马昭感到脊背发凉,他振作了一下精神,决定立刻召集大臣们进宫,来收拾皇帝被自己手下杀死之后的残局,把各种隐患快速消除掉。

  皇宫大殿上,战战兢兢的大臣们哑口无声,都眼巴巴的望着司马昭。司马昭数了数,唯独陈泰没有参加会议。这陈泰的爸爸陈群,当年和司马懿同为曹魏帝国士族领袖,他自己也是站功卓著,驰骋西北战场多年,可以说是德高望重,陈泰又与自己和兄长是自幼交好,司马昭不敢把陈泰怎么样,只好叫陈泰的舅舅,颍川大族荀顗去请他。司马孚听到皇帝被杀的消息,立即前往现场,将自己的前额枕于曹髦大腿之上,失声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

  陈泰的舅舅荀顗,荀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思想家荀子,可谓望族,荀淑生了八个儿子,个个都是杰出青年,被人们合称为“八龙”,绝对可以和现在的十大杰出青年有一拼。在荀淑的八个儿子中,第二个儿子叫荀绲(滚),荀绲就是荀彧(玉)的爸爸,也就是荀顗的爷爷。

  荀顗的爸爸荀彧可以说是曹操的第一个谋士和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杜袭、辛毗(皮)、刘烨都是曹操重要的人才。

  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在曹魏帝国几乎全都当上了高官,其中有些人的后代在西晋时代也都保持高位。这样,我们也就能理解,荀顗的出身有多么优越,他家族的势力有多么的庞大。

  荀顗刚刚出世没几年,他智谋超群的父亲就去世了。虽然有传说荀顗的父亲荀彧是因为反对曹操称公爵而被毒死,但是即使在荀顗死后,曹操也仍然对他表示深深的怀念,而且荀顗的几个哥哥们,日后也都做了高官。在这种情况下,荀顗进入仕途并且一路升迁,就几乎没有什么疑问了。

  荀家为了荣华富贵投靠了司马家,这是无可议论的。荀顗走在去往陈泰家路上的荀顗,心情极为复杂。颍川荀家和颍川陈家,都是东汉末年领袖级的名门望族,两家交往也非常密切,有很多家族成员都结成了秦晋之好。想当初,正是荀顗的爸爸荀彧,把陈泰的爸爸陈群推荐给曹操,把陈家引入了曹魏帝国的高官行列,而且陈群还娶了荀家的女人、自己的堂姐,自己还成了陈泰的舅舅。

  我们以前就说过,对于当时的士族来说,名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虚名那么简单,当时官场里的舆论主流,就是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评价各大家族,它关系着其他家族对这个家族的看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家族能不能进入官场主流,所以当时的各大家族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也十分在乎互相之间的名声谁高谁低。

  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