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1章 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朝鲜西北部的交战区中,大概只有大同江基地内一直保持着比较安定的秩序。援朝的联军便是由四个国家组成,再算上战俘和东道主,这一个基地里竟然有六个国家的人,虽然这里的人员构成十分混杂,但由于海汉在这里实行了非常严格的战时军管措施,对粮食也采取了配给制,因此也没什么人敢于挑战海汉的威信。
不管是来自辽东的汉人,还是被官府派遣到这里的朝鲜人,相比外面流离失所的难民,在战时能进入这个得到海汉军庇护的避风港,就已经算是受到上天眷顾的幸运儿了。
位于大同江上游的平壤城,江北部分的城区在战前就被直接放弃了,有数以万计的民众暂时被疏散到大同江以南,上游地区,以及位于下游的海汉控制区内暂时安置。清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平壤城,虽然没有抢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但他们走的时候却是放火将城内外大部分的房舍烧了个干净,这种破坏行动直接导致战后出现了大量无家可归的朝鲜平民。
朝鲜官府虽然也在组织战后重建和赈济,但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而这附近唯一能保证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就只有位于大同江下游的海汉军事基地了。因为海汉基地内仍有许多未完的基建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在这里工作的民夫至少食物和住处还能得到保障。于是原本在战后应该选择返乡的朝鲜民工并没有主动离开的迹象,反倒是有更多的朝鲜民众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基地外,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份糊口的生计。
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民众在了解到海汉的移民政策之后,萌生出了改换门庭的想法。毕竟海汉的军事实力有目共睹,如果不是其及时出手,朝鲜恐怕根本就无力抵抗北方强邻的南侵,而处于强大武装保护之下的海汉国民显然不会有这样顾虑。
更重要的是,对于很多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朝鲜民众来说,改换国籍极有可能是一次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他们在大同江基地内接触海汉军士兵的机会很多,有各种途径能了解到这些海汉军人的出身和目前的待遇状况,也能从侧面了解更多关于海汉国情的信息,绝大多数人都不免会对海汉兵口中那个富饶安宁的南方国度产生向往。
当然现在要加入海汉国籍已经不是早些年那么简单轻松了,并不是申请了就能过关,而且目前考虑到与朝鲜的外交关系,海汉驻军也不宜公开从朝鲜大量收罗人口运走,之后便去找这猎户谈话,一来二去取得了猎户的信任,便交了这根人参给他,指望通过崔仁这个“官员”来获得申请入籍的机会。
崔仁拿了这人参倒也没有打算私吞,隔天便主动拿出来交到了刘尚这里。刘尚听了他这番说明之后,觉得其中没有什么漏洞,这才接过了他手里的油纸包,打开来便闻到一股植物香气,这人参大约有两指粗细,根须完整外表无伤,重量约莫有半斤上下,虽然不说是什么极品好货,但在这地方倒也算是稀罕物了。
“你倒是有心了。”刘尚点点头道:“不过你胆子倒是不小,居然敢私自答应替人申请入籍!”
崔仁听刘尚话中并无多少愠怒之意,当下连忙应道:“卑职不敢,只是觉得这等好东西流失在外无异暴殄天物,倒不如先将其拿下让大人享用。至于申请移民入籍之事,这自然是要等首长们拿主意了。”
类似这种欺上瞒下为自己谋利的操作,其实在基地内的民夫营和难民营里都是很常见的事,但只要不影响到日常的运作,刘尚倒也不会特地去纠察这种事情,毕竟有可能会出现当下这种情况,他自己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当然了,刘尚在这个圈子里供职的时间已经不短,也很清楚天上不会掉馅饼,下属主动给自己送好处拍马屁,那必定是有所求的。崔仁绕来绕去都没敢明说,那就只能他来主动提问了。
“那说说吧,你想用这支人参换什么好处?”刘尚单刀直入地问道。
崔仁应道:“卑职不敢与大人讲条件,只求能为家人谋个长久生计。”
刘尚沉吟道:“那你的意思,是不打算听从官府的安排返回原籍了?”
崔仁道:“卑职以前在安州就只有破屋两间,如今可能连破屋都没了,回去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找不到,倒是在这里替海汉效力安稳太平。不瞒大人,卑职的确是想留下来,还请大人成全。”
崔仁只字不提自己想入籍海汉,但这个意图,先前在讲述人参来历的时候其实已经表达过了。刘尚何许人也,自然也明白了下属的意思。其实像崔仁这样想要留下来的朝鲜人还真是不少,特别是这些在来到基地之后得到提拔,开始享受到权力的临时官员,更是不想再回到当平头百姓的日子。
如果是在辽东,这种小事的确可以由刘尚一言而决,不过这里是朝鲜,关于招纳朝鲜民众移民入籍的事比较敏感,上面也专门打过招呼不得随意办理,因此刘尚对此也很小心。何况马上就有三亚来的官员要交接工作,现在答应了崔仁给他特事特办,自己的继任者却未必肯认,到时候不免又是一场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