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定风流

看便知,是他的手老的儿子弄得下落不明。父亲立刻答应下来,从速让他心愿得偿。

  人单势孤了,她还是有法子打击他。

  怡君有了喜脉,她笑盈盈地告知他,说你看,还是人家明智、有本事。

  他想一想,说不就是孩子么?这也值得你妒忌?明日你就回娘家去,住上一年半载,回来时给我抱上个女儿。

  她震惊,问他到底什么意思。

  他很平静地跟她说:“抱养个女儿的意思。你想亲力亲为的话,我也赞同。找的男子别四处显摆就行。”

  她恨声道:“你还是男人么?!”

  “娶妻一事,我说了不算,那么,孩子的事就不归我管。”他记得自己当时笑了,“你不想抱养女儿更好,等我过了而立之年,就能名正言顺地休妻再娶。”

  她气急了,也着实地痛苦起来,反复斟酌之后,还是遂了他的心思,回娘家抱养了他前生的长女。

  她回娘家的日子,他耳根子清净了,心神慢慢恢复冷静缜密。她回来之后,做派明显地温和、柔婉起来,再没跟他找茬生事,偶尔看他,眼中却有着浓烈的恨意。

  她恨,谁又不恨?

  作为始作俑者,她让他痛失心中明月,她把他磨的、逼的手段变得冷漠残酷甚至阴毒,开始惯于用钝刀子凌迟人的心魂。

  这让他厌恶自己。

  这样的自己,不是怡君认识、看中的程询。

  他总会担心,这样的程询,再相见时,怡君懒得去理解,能给予的只有嫌弃。

  曾经约定的,余生的路,一起走。

  可是没有。

  他没能与怡君同行,便总怀疑是否走上了歧路,离她越来越远。

  那样的日子,太痛苦。一直有这样的怀疑,他对怡君便总有种类似于近乡情怯的情绪,她不欲碰面,他也不敢安排相见的机会,甚至不敢了解她的情形。

  如果廖芝兰不影响得他想起怡君时便自卑,就算不见面,他也能帮怡君防患于未然。

  如果……这其实是很残忍的两个字,他想到或用到时,皆是心存悔憾。

  程询铺开一张宣纸,提起笔,饱蘸了墨,一面书写一面问程福:“谁送来的?”

  程福回道:“上面三本帐是刘管事交上来的,说您知晓原由;其余的是夫人命红翡送来的。”

  程夫人忙于迎来送往的时候,就懒得看内宅的账册,又担心手里的丫鬟管事出纰漏,索性让长子分忧。几年来都如此。

  程询嗯了一声。

  怡君想着,他要是在这里一面翻账册一面打算盘……那可就太热闹了。

  程询给她写了两道题,待墨迹将干,递给她,“看看,随意选一题。”

  “是。”怡君接到手里细看。

  他写的是行书,笔力雄劲,笔势遒美。

  第一道题,是苏东坡所作的《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第二道题,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春江晚景》有珠玉在前,《如梦令》取后两句作图便可——看起来都非难题。但是,有珠玉在前的,她反倒想不出更好的画面,至于溪亭日暮,难处是布局。

  怡君斟酌片刻,选了第二题。

  程询一笑,“桌上的画谱,你仔细看看。”

  怡君称是。

  .

  大夫给廖碧君诊脉,开了个清心去火的方子。

  小厮按方子抓药回来,廖大太太吩咐紫云去煎药:“仔细些,让她快些好起来。”

  紫云瞧着大太太那个不耐烦的样子,心里也跟着不耐烦起来,想着两位小姐真是命苦,怎么摊上了这样一个娘?面上却是不敢流露分毫,脆生生称是,转去小厨房煎药。

  廖大太太撩帘子走进寝室,忍着火气道:“做半日样子就起来吧,省得老爷问起来,我没法儿回话。”

  “……”廖碧君倚着床头,望着半掩的水红色床帐,不吱声。

  廖大太太走到床前,伸手戳着长女的脸颊,“你这是唱哪出呢?昨日到底是谁气着了谁?”

  廖碧君垂了眼睑,不为所动。

  “……真是丧气!”廖大太太瞪了她一会儿,甩一甩帕子,走了。

  廖碧君转头望一眼晃动的门帘子,深深地吸进一口气,再缓缓吁出。

  她只是想躲三两日的清闲,好生想想商陆与自己的来日。

  旁观者清。她知道,在怡君、紫云、阿初眼里,商陆根本没把她当回事,只为着去程府,便能把她晾在一旁。

  单这一节,的确已让她颜面扫地。

  可就

上一页目录+书签下一页